來源:山西晚報·山河+時間:2025-09-25
“借風”“迎光”“燃氫”而上,山西新能源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屢創新高,煤炭由“按噸賣”,變為“論克賣”,近年來,山西能源產業向“綠”而行,向“新”發力。
從光伏全產業鏈的技術突破,到綠電制氫的成本革命、“風光火儲一體化”,再到全國首個分布式光伏管理細則的制度創新……我省能源結構不斷重塑,推進動能轉換。山西正以“綠能”為筆,在傳統能源基地的版圖上,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山西動力”。
山西“光”破局
近日,在晉能控股光伏發電公司天鎮旭升電站舉辦的“開放周”活動中,來參觀的群眾紛紛議論,“原來太陽能板是這樣把陽光變成電!”周邊居民們走進這個平日里只可見其輪廓的“光明工廠”。
電站人員化身講解員,從硅晶片的光電轉換原理,到智能跟蹤系統如何讓電池板追光而動;從年發電量可滿足25萬戶家庭用電的環保效益,到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1萬噸的生態價值……電站工作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著光伏發電的秘密。
這并非孤例,只是我省光伏發電的一個縮影。放眼省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正成為能源綠色轉型的“佼佼者”。根據公開數據,截至今年1月底,山西省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達到1053.61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山西省擁有得天獨厚的光照條件,年日照時數約2200-3000小時,2024年全省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106.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9%。
隨后,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在潞安太陽能公司廠區看到,建筑物的屋頂和閑置空地上,一排排高效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這是自產自建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屋頂和閑置空地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廠區日常生產運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據了解,潞安太陽能公司廠區已建成的40MW光伏實驗電站年發電量達5200萬度,相當于替代標準煤6.3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6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533噸。工作人員介紹,這一轉變不僅降低了煤炭消耗,還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大幅減少。
針對山西農村地區電網基礎薄弱的現狀,我省還鼓勵非自然人戶用分布式光伏以行政村(社區)為單元,優先采用“集中匯流、升壓并網”方式接入。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慈林鎮南張河村,這一試點工程已顯現成效。面對整村58戶居民僅靠200千伏安供電臺區的困境,創新建設了低壓匯流網絡、升壓變壓器、并網線路及控制終端,將分散的屋頂光伏電力統一升壓至10千伏后集中并網。
村民與光伏開發企業簽訂了25年屋頂租賃合同,除去當下每戶可以拿到初裝費外,以后每年每戶還能拿到2100余元的屋頂租賃收益。當前,該村試點工程分兩期推進,一期工程覆蓋17戶,總裝機容量達320千瓦,目前已并網運行;二期工程完工后,將實現整村屋頂光伏全覆蓋,總裝機容量躍升至1200千瓦。這個創新模式為我省農村分布式光伏規?;_發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從大型地面電站到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從工業應用領域到民用領域,從全黑組件到小微型發電系統,從光伏制造到“光伏+多場景融合”,我省的光伏產品正以更加高效、智能、環保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為更多用戶提供了優質的綠色能源。
在潞安化機新能源裝備分公司生產車間,鎳絲網激光焊接機正在進行焊接作業
“棄風”到“納風”的儲能行動
據省能源局、省農業農村廳此前印發的《山西省馭風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工程總體方案》,我省將在各市選取2—5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的縣,建成一批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的鄉村振興風電項目,每個市不超過20萬千瓦,每個縣不超過5萬千瓦,每個行政村不超過2萬千瓦,全省規劃下達鄉村振興風電項目規模200萬千瓦左右,力爭2026年底建成。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了解到,去年,我省首批確定了33個風電項目作為試點項目,總規模151.74萬千瓦,力爭于2026年底建成。其中忻州、長治和臨汾規模最大,均為20萬千瓦;其余城市規模分別是晉中市19.75萬千瓦、呂梁市17萬千瓦、大同市16萬千瓦、運城市14.99萬千瓦、陽泉市14萬千瓦、太原市5萬千瓦、朔州市5萬千瓦。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山西省農村地區風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而風電項目具有經濟性高、占地少、環境友好等優勢,可以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相關規劃,山西將在每個地級市選取2至5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的縣,建成一批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的風電項目。
同時,我省要求,各地明確收益分配機制。有關縣政府督促指導村集體、項目單位按照“村企合作”模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共享機制,縣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本地鄉村振興風電試點項目的收益共享落實情況,協調發揮項目收益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然而,光伏發電“看天吃飯”,風電“隨風而動”,這種不穩定性是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世界性難題。如何將不穩定的“綠電”變成穩定可靠的“主力電”?山西的答案是:打好“組合拳”。
山上,風車成列;山下,光伏板點綴村莊。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從忻州市獲悉,忻州聚焦打造山西省重要綠色能源產業基地的目標,充分發揮新能源品種全、結構優、規模大等優勢,統籌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新能源項目相繼落地投產,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連續6年位居全省第一。
從“棄風”的無奈到“納風”的自信,我省的探索為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這背后是政策紅利的精準滴灌,是儲能技術的硬核支撐,更是“一體化”發展模式的系統創新。當風車在山間從容轉動,當儲能電站智能調峰,當綠色電力點亮萬家燈火,山西不僅是在構建一個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更是在一個資源型地區以“綠”轉型、向“新”而生的不斷突破。
在“晉華槽”智能化焊接生產線上,操作人員正在檢查鎳網是否處于偏移狀態
氫能改寫行業規則
氫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元素,但大多存在于化合物中,如水、甲烷、碳水化合物等,只有少數以氫氣的方式存在。作為清潔能源的“生力軍”,氫被認為是第三次能源革命中的重要載體,而要想制造出氫氣,離不開關鍵設備電解槽。
潞安化工作為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是全省制造業行業先鋒。長期以來,一直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拳頭產品,取得了一系列璀璨耀眼且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去年底,由潞安化工機械集團聯合清華大學、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制造的全省首臺堿性水電解槽(晉華槽)正式亮相,這個長約5米、直徑約3米的“電解槽”,是我省又一個能源技術革命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皶x華槽”應用范圍廣且靈活性強,工作狀態產氫量每小時達1000標準立方米,可用于消納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及光伏新能源發出的綠色電力,轉化為綠氫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煉化加氫、氫冶金、電廠摻氨燃燒、加氫站等多個領域,為用戶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電解水制氫解決方案。
“近年來山西省積極布局氫能產業,潞安化工機械集團作為‘先行者’在發展氫能技術上不斷突破。此次研發主要圍繞低能耗、強波動堿性電解水制氫集成系統開展聯合攻關,同時與國內知名智能化裝備設計制造企業合作,融合自動控制、聲光電檢測、AI算法、云平臺和MES管理系統,建設了山西省首條GW級(100臺/年)自動化生產線,最終成功研制‘晉華槽’?!甭喊不C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金鎖介紹道。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了解到,此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聯合出臺的《山西省氫能產業鏈2024年行動方案》提出,要開展氫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氫能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多元氫能供應體系、有序推進加氫站建設、有序開展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探索開展氫能在工業領域示范應用、打造氫能產業集聚區、推進氫能產業重大項目建設、開展氫能產業鏈招商、強化氫能行業交流合作、加強氫能全產業鏈安全管理等11項重點任務,明確3項保障措施,推動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布局,大力開發氫能應用場景,尤其是圍繞工業園區、鋼鐵冶煉、新型農場、專業運輸等,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氫能資源化、規?;?。按照規劃,我省將力爭今年基本構建起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鏈體系,為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山西能源的低碳轉型注入澎湃動力。
全省首臺“晉華槽”在潞安化機正式下線
勇當能源革命“排頭兵”
從“煤都”到“綠都”,從“黑色黃金”到“綠色動能”,山西的能源轉型之路,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主動求變。風、光、氫“三箭齊發”,不僅是能源供給結構的優化,更是發展理念、產業形態和區域競爭力的全面重塑。這背后是山西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使命擔當,也是其為全國能源革命先行探路的堅定決心。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將達到50%以上,力爭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綜合基地。為此,我省正構建起一套系統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在頂層設計上,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出臺《山西省“十四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提供清晰路徑;在項目推進上,大力推進“風光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在技術創新上,設立專項資金,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高效光伏電池、低成本綠氫制備、長時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在市場機制上,積極探索綠電交易、碳普惠等新模式,讓綠色能源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我省將綠色發展的理念深植于每一項政策、每一個項目、每一次創新之中。這不僅為山西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的“綠色動能”,更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可復制的“山西方案”,為全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著不可或缺的智慧與力量,呈現一個“風光無限、氫能涌動”的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