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24
科技助豐收
果農喜豐收
豐收節現場
金黃的稻田、碧綠的菜地、多彩的果園、豐收的色彩,是大自然最絢爛的調色盤。沉甸甸的豐收,寫在晉中大地上,映在人們心里。
9月23日,農歷秋分,我國迎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的主題是“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當“秋分”遇上“豐收”,晉中大地處處是喜悅的豐收圖景。
人間最美是金秋,五谷飄香樂豐收。本期,讓我們走進晉中的廣袤田野,感受這里的好“豐”景。
秋染晉中鋪錦繡
金秋時節的晉中大地,處處鋪展著豐收的壯美畫卷:紅彤彤的紅棗壓彎枝頭,紅艷艷的辣椒如火焰般躍動,金燦燦的玉米粒飽穗沉,晶瑩剔透的葡萄綴滿藤架……糧谷滿倉、瓜果飄香,空氣中彌漫著收獲的甜蜜與歡欣。
眼下,祁縣15.9萬畝酥梨已進入成熟期,果農們加緊采摘,盡享豐收的喜悅。在祁縣梨苑新村酥梨種植區,飽滿圓潤的酥梨掛滿枝頭,在和煦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金黃色光澤,令人垂涎欲滴。果農們敏捷地穿梭在梨林間,熟練地采摘著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豐收喜悅。種植戶郭偉鋒望著滿樹碩果,滿心歡喜地說道:“瞧這酥梨,品相上乘,今年又是個豐收的好年頭!”
與此同時,祁縣賈令鎮賈令村的田野上,玉米收割機轟隆作響,一排排玉米連稈帶穗被整齊卷入機械,摘棒、剝皮一氣呵成,農民們趁著晴好天氣,爭分奪秒地搶收秋糧,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安全歸倉。他們的身影在金黃的玉米地中穿梭,構成了一幅生動而感人的豐收圖景。
太谷區任村鄉郝村的“玫瑰香”葡萄也迎來甜蜜豐收。藤蔓疊翠,果香四溢,串串紫紅飽滿的葡萄沉甸甸地垂墜枝頭,陽光透過綠葉灑在晶瑩的果粒上,更顯剔透誘人。在果農蘆福昌家的葡萄園里,全家老少齊上陣,采摘、分揀、裝箱,一派歡騰忙碌?!霸蹅兒麓宓耐临|獨特,種出的葡萄格外香甜。今年前期天氣偏旱,反而讓葡萄的口感更佳,現在訂購電話絡繹不絕,我們忙得開心,也忙得值得!”蘆福昌邊整理果箱邊笑著說,眼中閃爍著對豐收的無限憧憬與喜悅。
(李娟)
“特”“優”農業活力足
金秋九月,左權核桃迎來豐收季。在拐兒鎮舊寨村的核桃林里,農戶們正忙著分揀、晾曬豐收的果實。左權核桃栽培歷史已超千年,如今正通過產業升級續寫振興故事。
“村里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推行托管模式,實現了核桃規?;芾?。”舊寨村黨支部書記崔世忠介紹,作為核桃資源分布核心區,全村種植面積達630余畝,今年青皮核桃預計產量突破65萬斤,經濟效益達50余萬元。左權縣大力推行的核桃樹托管工程已覆蓋19萬畝,專業團隊提供從修剪到施肥的全流程服務,有效提升了核桃的產量與品質。今年全縣核桃總產量預計突破1800萬公斤。
在品種改良方面,左權縣落實改良任務5040畝,嫁接適銷對路品種,并培育綿核桃種質資源圃。龍頭企業麻田順康公司建成多條生產線,年轉化原品核桃1.35萬噸,去年惠及4600余戶農戶,助農增收3000余萬元。
與此同時,在榆社縣云簇鎮的胡蘿卜種植基地,另一幅豐收畫卷正在展開。一壟壟胡蘿卜植株長勢喜人,村民們穿梭田間進行除草管護。在鎮黨委引領下,北村“兩委”既當“領頭雁”,又當“實干家”,率先投入并承擔風險,引進新技術破解灌溉難題。
“去年種植了40余畝胡蘿卜,效益挺好,今年擴大到了240余畝,采用滴灌技術實現兩季收成?!北贝妩h支部書記任軍飛說,這帶動了100余名務工人員,每人能增收3000元至4000元。胡蘿卜種植從“一季靠天收”轉變為高效農業“兩季旱澇保收”,預計畝產3000斤。
胡蘿卜作為短周期經濟作物,采收季需要大量勞動力,基地雇傭周邊村民參與采收,讓村民實現了“務農、顧家、增收”三不誤。如今,特色種植業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更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金杠桿”。(史俊杰)
田間地頭樂秋收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日前,記者走進昔陽縣孔氏鄉,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果農代志芳的果園里熱鬧非凡,九月中華大壽桃碩大飽滿,沉甸甸地壓彎了枝丫,成片的香梨裹挾著清甜的果香彌漫田間,剛摘下的西梅醇厚多汁、回味悠長。
在田間地頭,果農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采收、搬運、分揀、裝箱,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代志芳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著:“我們這里的鮮果果實飽滿、口感清甜多汁,而且今年經過科學管理,梨和桃產量特別高,收成特別好,平時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親自體驗采摘的樂趣,我們還聯系了河北的訂單,銷路根本不用愁!”話語間,滿是自豪與喜悅。
“10元3斤,東趙的小白梨,可甜了,快來買吧!”在榆次區菜園街便民市場,東趙鄉的果農張大姐吆喝著,她種植的小白梨非常受歡迎。張大姐說:“我每天早早就來這里賣小白梨了,有很多老顧客來回購,都說我們東趙的小白梨好吃?!焙唵蔚脑捳Z,透露出她對梨兒豐收的喜悅。
作為榆次蘋果的主產區之一,莊子蘋果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對于當地的百姓來說,蘋果是他們發家致富的飯碗。在果樹種植戶李興莊的果園里,掛滿了紅彤彤的大蘋果,老兩口忙著采摘、裝箱,空氣里彌漫著蘋果的清香和豐收的喜悅。
今年66歲的李興莊是個有心人,他侍弄的果園很精心,從施肥、澆水到修剪枝葉,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茍。李興莊拿著自己的蘋果告訴記者:“以前不懂技術、市場,蘋果的口感、外形、產量都不行,這些年在果樹專家的建議下改種了新品種,效益好、增收快,我們果農的日子雖辛苦,但真是越過越幸福?!?/p>
(王愛媛)
科技賦能促發展
智能溫室大棚里蔬菜加速生長,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區內玉米長勢旺盛……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將科技創新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推廣農業生產“四新”,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為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壽陽縣景尚鄉賈豹村玉米單產提升集成技術示范區,一套“會思考”的水肥一體化設備格外引人注目。500立方米的儲水倉與三種有機肥儲箱相連,通過管道和發電設備實現“按需施肥”。百米外的監測終端實時回傳土壤墑情、養分數據,自動生成灌溉方案。技術總監柴亞男介紹,借助云數據智慧平臺,僅需4人就能完成5400畝玉米大田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和生產檢測全流程。水肥同步施用使氮肥利用率從35%提升至60%,每畝節水超20噸,還減少了化肥面源污染。
今年5月,壽陽縣憑借農業產業基礎、科技賦能及品牌塑造等優勢,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名單。隨著中央財政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紅利的釋放,當地正全力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國樣板”。
科技賦能的場景在我市并非個例。走進晉中國家農高區智慧農場示范基地,所見到的景象讓人震撼:地上、空中安裝有各種管道和儀器,隨處可見的是物聯網智能設備、智能水肥一體機、逆滲透純水機組、多介質過濾器……在各種高科技的助力下,各類果蔬長勢喜人。
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植物工廠相關技術人員說:“省力輕勞、智慧調節是大型植物工廠的特點。在這里,所有的蔬菜生長參數都是經過大數據精準調控后生成的智慧決策,電子顯示屏會顯示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實時更新營養液數據等?!保◤垊P鵬)
文旅融合繪新篇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走進介休市義安鎮桑柳樹村的汾景農家園,巨峰葡萄掛滿枝頭,顆顆圓潤飽滿?!霸圻@葡萄不催熟、不打農藥,口感特別醇正。”9月21日,汾景農家園負責人馬建德正拿著手機拍攝小視頻,通過網絡平臺宣傳采摘園。馬建德自信滿滿地說道,“視頻發出后,點贊、留言不斷,采摘園里游客絡繹不絕?!?/p>
在采摘園里,游客們手持果籃,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期待,他們仔細挑選著心儀的葡萄串,親手剪下一串串沉甸甸、紫瑩瑩的葡萄,感受著豐收的喜悅。一位帶著孩子的游客笑著說:“領孩子來這里采摘特別有意義,不僅能讓孩子近距離了解葡萄的生長過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還能鍛煉他的動手能力。一家人在這兒享受田園樂趣,別提多愜意了?!?/p>
馬建德種植水果已有十幾年,他悉心鉆研果樹栽種技術、精心管理果園、堅持生態種植,以此保證果實的品質。馬建德表示:“今年氣候適宜,葡萄的產量增加了20%。”看著每一位前來采摘的游客手里都提滿了果實,馬建德別提有多自豪了。
“咱們的果子口感清脆爽口、汁水充足,大家嘗嘗?!?月22日,在平遙縣鎮國寺游客集散區,襄垣鄉文明實踐所志愿服務隊工作人員將切好的酥梨分享給過往游客,推介家鄉酥梨。
近年來,襄垣鄉接連舉辦梨花旅游活動、酥梨推介會等,還在鎮國寺導游講解中融入酥梨栽培歷史、民俗故事等文化元素,讓游客在領略千年古剎韻味的同時,感受農業特色與文化底蘊。
從介休的葡萄采摘園到平遙的萬畝梨園,農文旅融合正為晉中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讓游客體驗田園樂趣,讓農民收獲豐收喜悅,奏響鄉村振興的“豐收曲”。(武玲芳)
記者手記
豐收節里看“豐景”
□張穎
當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秋風拂過晉中大地,金黃的麥浪、碧綠的菜畦、多彩的果園交織成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從昔陽果園的歡聲笑語到榆次街頭的梨香飄溢,從壽陽玉米地的科技賦能到介休采摘園的游人如織,晉中正以“特”“優”農業為底色,以創新與融合為筆鋒,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晉中的“特”“優”農產品,早已突破“土特產”的簡單定義,成為撬動區域經濟的產業引擎。平遙酥梨的脆甜、左權核桃的綿醇、榆次蘋果的清香……這些產品的“特”與“優”,不僅源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得益于新品種的引進、新技術的應用與新模式的探索。從鮮果到深加工產品,從單一種植到全產業鏈,“特”“優”農業正以“產業思維”重構鄉村經濟。
在晉中的田野上,農民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他們通過科學管理提升產量,借助新品種改良品質,依托智能設備實現高效管理,與合作社聯動資源、用品牌打開市場……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者,而是掌握科技、對接市場的“新農人”。
科技賦農的場景,也在晉中遍地開花。物聯網監測土壤、大數據分析作物周期、航天育種培育新品種……這些技術串聯起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科技變革正在重塑晉中的傳統農業。
而晉中的農文旅融合,也不再是簡單的“農業+旅游”,而是通過文化賦能、體驗升級,構建起鄉村發展的新生態。當農田變身景區、非遺融入旅游,鄉村不僅收獲了經濟收益,更激活了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內在活力。
從“特”“優”農業的崛起,到科技賦能的深化;從農民身份的轉型,到農文旅融合的活力,晉中正用行動詮釋:鄉村振興不是單一維度的突破,而是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各方面的振興。
策劃 / 路麗華
統籌 / 武玲芳
攝影 / 程 婧
制圖 / 胡啟龍
報眉設計 / 胡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