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5-09-23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
沁源圍困戰紀念碑。
太岳蔥蘢,沁河清漣。83年前,這里“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1942年10月,日軍在百團大戰中遭受沉重打擊后,為報復我抗日根據地,突襲沁源,瘋狂“掃蕩”。八路軍動員人民群眾,僅用幾天時間,就將沁源縣城變成一座空城。長期的圍困和打擊,迫使日軍逐步退出外圍據點,放棄大片陣地。1945年春,沁源軍民對被圍日軍發起總攻,沁源圍困戰取得勝利。
新時代,新征程,沁源縣干部群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奮發圖強,書寫新華章。
全城轉移反“維持”
8月13日,陽光正好,照在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內的青石板路上。走進前方的一排排窯洞,那是抗日英雄居住過的地方。小小窯洞里,滿是當年戰斗的痕跡:戰士們用過的大刀和手槍、泛黃的戰場照片、斑駁的軍事文件……
“在這里,中共太岳區委領導開展了曠日持久的沁源圍困戰?!敝v解員介紹,從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縣人民“誓不維持”——堅決不與日軍合作,不維持日軍在沁源的統治。
沁源縣是太岳抗日根據地腹心地區,地處延安通往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大動脈上。日軍把這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2年底在附近進行了持續約一周的大肆“掃蕩”。隨后,又從縣外運進建筑材料,修碉堡、開公路,甚至還企圖在城關附近建機場,并在城關外豎起一塊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幾個大字:“山岳剿共實驗區”。
只給敵人留下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在日軍重兵壓境,沿交通要道設立據點之際,沁源人民喊出“誓不維持”的口號,進行全城大轉移。1.6萬余名群眾扶老攜幼撤離家園,填水井、炸碾磨、藏糧食,將祖祖輩輩生活的縣城變成了一座空城。
“日軍想找尋一個人影兒,一顆玉茭,也得象(像)耗子樣的遍山遍野地去挖坑坑、刨洞洞。”1944年1月8日的《解放日報》有如此報道。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內有一方石桌,被玻璃罩護了起來,很是顯眼。80多年前,老一輩革命家正是圍坐在此處,于方寸之間洞察戰場風云,部署整個太岳區的斗爭。
長期斗爭是十分艱苦的。沁源縣委黨史研究室有資料記錄,沁源圍困戰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實行戰略轉移,圍困日軍;開展“搶糧運動”“劫敵運動”,襲擾日軍;勞武結合、游擊生產,加強各項建設,圍攻日軍。
終于,1945年4月,沁源城中的日軍如驚弓之鳥,倉皇逃走。沁源圍困戰是敵后抗戰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的一個縮影,也是日軍愈發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個生動體現。
忠魂不朽望山河
在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展覽陳列館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兩年半的時間,沁源軍民共對敵作戰2730余次,斃傷俘日偽4263人,全縣涌現出150多名殺敵英雄、200多名地雷爆破能手、1000多名生產勞動模范。
80多年前,日軍占領的沁源縣城,表面上是軍事據點,實則是饑餓與恐懼的牢籠。在山林間,轉移群眾搭建起“密洞”家園,形成了獨特的“山溝政權”。軍事斗爭中,英勇的沁源軍民揚長避短,創新戰法,與敵周旋。婦女兒童組成情報網,成為部隊的“千里眼”。
從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出發,向北20公里,來到交口鄉官軍村,這里是聲名赫赫的“抗日模范村”。沁源圍困戰中,官軍村有42人參軍參戰,其中12人壯烈犧牲。村子西頭,“抗日模范村”革命紀念園分外肅穆。革命紀念園歷經多次修繕,每逢節假日,村民們都會來此瞻仰。鄉親們說:“為紀念家鄉的英雄,也為紀念自己的祖輩?!?/p>
官軍村位于沁源縣城北的“二沁”大道上,這里也是沁源圍困戰時敵人唯一的交通線。村民韓文明是位老黨員,他講的抗日故事,村里小孩兒尤其愛聽:那是快入冬的時節,鄉親們開始了長期的山溝生活,觀測到敵人汽車隊在“二沁”大道上運送槍支彈藥、糧食補給后,民兵們下山破路,有的鑿、有的鏟、有的刨,把陡坡旁凍住的沁河鑿開,將水潑在路面制造冰坡,使敵人的車輛剛到半山坡就打滑,翻下懸崖。
日頭西斜,官軍村“抗日模范村”革命紀念園安靜下來,抗日紀念墻上的文字顯得更加明亮。官軍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胡庭彥、第一任民兵隊長鄭士威、第二任民兵隊長李德昌……這些名字,穿越了烽火硝煙的崢嶸歲月,一直璀璨在太岳山上的星空。
對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賡續他們的精神?!懊恳淮硕加凶约旱挠舱桃颍F在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惫佘姶妩h支部書記李勇說,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在未來工作中要用這種英勇奉獻的精神激勵自己。
先輩艱苦斗頑敵,后人奮起創新業。官軍村民兵英勇奮戰抗擊敵人的精神已在這方沃土上的后人心中深深扎根。
紅綠融合譜新篇
沁源縣沁河鎮閆寨村,是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所在地。村口滿是油松,綠意撲面而來。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紅色文化廣場,紅色火炬雕塑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拔覀冋剿饕粭l紅綠融合發展之路?!贝妩h支部書記梅東紅說。
2020年8月,閆寨村被中組部、財政部確定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耙獙⑻儡妳^司令部舊址打造為國家3A級景區?!鼻咴纯h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借此機遇,閆寨村以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為載體,大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把紅色產業轉化為富村富民的產業。
厚植紅色產業。開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建起占地面積6926.9平方米的紅色主題公園,包括“小延安”書院、“初心園”、宣誓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廣場等;成立沁源縣閆寨紅色鄉村教育服務有限公司,開展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搭建黨員干部培訓大課堂;打造“紅色旅游+黨建培訓”“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實踐”等融合發展模式,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做強綠色產業。支持水漾年華田園綜合體、鵬飛加氫綜合能源島等項目建設?!翱商峁┚蜆I崗位50余個?!泵窎|紅說,要積極引進生態環保項目,拓展村民就業增收渠道。
“村里還有個景觀油松主題公園項目?!遍Z寨村村民董云有空就去公園遛遛。景觀油松主題公園花草繁盛,主要植被有喬木、灌木等,有效利用和保護了油松等鄉土樹種,有助于發展綠色生態經濟。該公園是一個集園林、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從地理上看,它東鄰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西挨水漾年華田園綜合體,是紅綠兩種資源融合發展的“連接線”。
盤活紅色資源,建設綠色山村。閆寨村村民很是自豪:“村子越來越美,日子越來越甜!”就紅綠融合發展,沁河鎮副鎮長任光遠表示,閆寨村要立足自身優勢做到:依托域內紅色資源,打造紅色產業,讓紅色成為村莊發展本色;借助水漾年華田園綜合體等項目,打造現代農業及文旅服務平臺,讓綠色成為村莊發展底色。
革命村莊綠映紅,鄉村振興更多彩。在長治,像閆寨村這樣用好紅色資源、擦亮紅色名片、美化村莊環境的村莊還有很多,它們共同匯聚起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郭慧聰 唐佩渲
戰地重訪
沁源圍困戰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軍對太岳區進行“掃蕩”,以沁源為中心設立據點。十一月,中共太岳區委和太岳軍區建立圍困指揮部,對沁源之敵實施長期圍困。兩年半后,沁源日軍在沁縣千余日軍接應下棄城逃竄。沁源圍困戰創造了群眾性長期圍困戰的范例。
歷史卡片
沁源圍困戰
1942年10月,日軍侵占沁源縣城,妄圖分割太岳抗日根據地。為打破日軍企圖,中共太岳區委和八路軍第129師太岳軍區決定,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斗爭,實行長期圍困。圍困指揮部動員沁源群眾離開家鄉,扶老攜幼轉移到大山里去,使沁源變成一個“無人區”,這樣日軍就無法就地獲取給養。同時,太岳軍區與縣、區地方武裝和民兵相結合,在日軍據點周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在兩年半的圍困作戰中,沁源全縣無一村建立偽“維持會”,無一人投降,沁源軍民共作戰2700余次,殲滅日、偽軍4000余人,創造了群眾性長期圍困戰的范例。
本報記者整理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銘記
軍民同心鑄豐碑
從黎霍高速沁源收費站駛出,“太岳首府,英雄沁源”八個遒勁大字映入眼簾?!盁o一人投降,無一名漢奸”,80多年前,沁源人民以一場軍民同心的偉大抗日戰役,書寫了人民群眾在抗戰中堅守氣節、永不屈服的壯麗贊歌。
沁源縣城向東南8公里是閆寨村,沁河及其支流青龍河穿村而過。80多年前,閆寨村是太岳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如今,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和展覽陳列館就坐落在這里,作為我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著后人賡續紅色血脈。
“對敵圍困斗爭總指揮部將沁源劃分為11個戰區,成立了13個游擊集團、12個輪戰隊,對盤踞沁源之敵展開了創造性的圍困斗爭……全縣群眾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上陣,打造石雷、瓷雷、榆木炮等,支援前線。”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展覽陳列館,記錄著沁源軍民在圍困戰中從戰略轉移、圍困日軍,到開展“搶糧運動”襲擾日軍,再到加強各項建設圍攻日軍的斗爭歷程。
這場持久戰,最終以日軍1945年的狼狽逃竄告終。展覽陳列館內,前來參觀的學生在講解屏幕前駐足,展廳里陳列著群眾的生產用具、VR坦克、軍民在山中生產建設的微型模型,生動還原了圍困戰時期的歷史圖景,向后人講述著沁源八萬軍民英勇抗戰的歷史。
英雄精神,輝耀前路。展覽結尾處,一行行寫有朱紅色名字的抗戰英雄譜靜立著,當年的烽火與硝煙似在參觀者眼前重燃。殺敵英雄任彥、錚錚鐵骨胡奮之、巾幗英雄胡彩琳、兒童英雄杜倉孩、特等射手賀逢光……他們是戰斗英雄、是民兵代表、是婦女勞動英雄,是用生命和鮮血鍛造太行精神的革命先輩。“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他們的名字正是這場偉大的人民戰爭最生動的注腳。
唐佩渲
賡續
紅色沁源的綠色畫卷
沁源縣法中鄉上灣村,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村道整潔,處處如畫。
“我家有7口人,占有7股,同時1月份參與了村里的森林撫育工程,十幾天掙了三千多塊錢,挺不錯的!”提到林改,上灣村村民陰海瑞的笑容在臉上舒展開來。2025年,上灣村股份制集體林場成立,實施森林撫育工程,實現經營收入17萬余元,林農增收10萬余元,形成了“資源增值—集體創收—農民分紅”的良性循環。
“下一步,我們將發展林下經濟,做大林菌種植、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立體產業,既美生態,又富口袋?!鄙蠟炒妩h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陰國亮說。
綠水青山、廣袤林海,是沁源的亮麗名片。作為森林覆蓋率高達60%的林業大縣,沁源充分利用廣闊的林地資源優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多元化林業經營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徑。
太岳之綠,沁人心脾。昔日因戰爭而貧瘠的土地上,呈現出林山相依、林水相伴、林業致富的新景象。走進沁源縣的鄉村,隨處可見林下種植的中藥材茁壯繁茂,長勢喜人。近年來,沁源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來自林業產業的收入占比逐年提高。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產業的興起,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蓬勃發展的林業產業,還帶動了中藥材加工、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山風掠過油松林,當年的戰壕已郁郁蔥蔥,一幅綠色發展的生態畫卷正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徐徐展開。
唐佩渲
記者手記
烽煙已遠去 精神永流傳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沁源圍困戰勝利的消息傳到延安,毛澤東主席如此稱贊。
在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展覽陳列館,1944年1月17日的延安《解放日報》被鄭重展出,頭版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指出:“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p>
穿越時空,沁源軍民“要圍困,不要維持”的錚錚誓言依舊嘹亮。這場圍困歷時兩年半,絕對算得上是一場持久戰。
打持久戰,是抗戰勝利的法寶,也是鄉村振興的秘訣。
自立自強,筑牢向好發展的根基。1942年,八路軍動員人民群眾,利用敵主力外撤、據點收縮的時機,創造了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長期圍困斗爭期間,“團結互助、自力更生、堅持長期斗爭”,沁源縣黨政軍領導的指示,點亮了抗日軍民心中的光。當年抗戰軍民要有糧吃,現在農民群眾呼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如今,沁源縣廣大鄉村正組織發動群眾,開展鄉村建設。村民們既是這場鄉村蛻變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不拼蠻力,跳出戰場謀勝勢。軍事斗爭中,沁源軍民揚長避短,運用地雷戰、冷槍戰、麻雀戰等諸多戰法,頻頻打擊敵人,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80多年后的今天,沁源縣閆寨村搶抓時代機遇,著力打造“紅色引擎”,將黨建引領、紅色傳承、鄉村振興三者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紅綠融合發展之路。村子里,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莊嚴肅穆,旁邊的水漾年華田園綜合體郁郁蔥蔥,游人不斷;八路軍戰士傳遞情報的崎嶇小路,變成了觀光步道。紅色資源和綠色產業都成了寶貴財富。
烽煙已遠去,精神永流傳。在沁源,紅色精神的傳承與新時代的進程交相輝映。
郭慧聰
本版圖片由沁源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