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進在2025太原馬拉松上。
2010年,周斌進拿下首屆太原馬拉松山西籍選手第一、總排名第十五的好成績。(資料圖)
9月21日上午7點30分,處在A區的周斌進,聽到第一聲發令槍響,“肌肉記憶”帶動他的身體跑動起來,“白色跑鞋”由慢而快、再到接近自己最熟悉的感覺……風吹起的號碼布上,“JA247”的參賽號格外引人注目——太馬“永久號”。
周斌進,是從第一屆太原馬拉松至今從未間斷參賽的17人中的一員,他是首屆太馬山西本土選手的第一名,更是第一個闖進太馬前十名(總排名)的山西選手。16年來,他從未缺席,用腳步丈量著太原的變遷,也見證了自己從青澀跑者到團隊領軍人、再到中年“陪跑父親”的角色變化。
不變的,是他與太馬的多年來的相伴隨行。
“永久號”與1/17:太馬最長的情書
周斌進的名字,在本地跑友和媒體中并不陌生,“風一樣的男子”“像阿甘一樣奔跑”是十幾年前的報紙對他的形容。
2010年,首屆太原馬拉松在濱河體育中心鳴槍開跑。當時還在讀大學的周斌進,憑借暑假兩個月的集中訓練,在家門口的賽道上跑出2小時51分的成績,拿下山西籍選手第一、總排名第十五的好成績。那一刻,他不僅贏得了5000元獎金和學校的免學費獎勵,更開啟了他與太馬長達16年的不解之緣。
“永久號”JA247,源自他首屆比賽的號碼247,專屬字母他選擇了“JA”(晉A)。這組符號,不僅是一個參賽標識,更是他奔跑的“勛章”。如今,太馬迎來第16屆,周斌進成為17位“全勤跑者”之一。
“現在的我,不再為了成績而跑,是為了太馬而跑?!彼f。
成績、工作與愛情,都在奔跑中收獲
周斌進的跑步生涯始于2004年。高一那年,劉翔與邢慧娜在雅典奧運會的表現深深觸動了他,他立下每天跑10公里的目標。雖然沒能打破學校運動會的紀錄,但他最終憑借體育特長考入晉中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并在大學期間開始接觸馬拉松。
2008年,周斌進首次參加北京半程馬拉松,以1小時17分的成績拿到第50名。第二年,他完成了自己首個全馬——鄭開馬拉松。2010年,他在首屆太原馬拉松山西選手中排名第一,四年后的太馬,他更是跑出2小時45分09秒,闖進總排名第十,成為太馬歷史上首位進入前十的山西選手。
跑步不僅為周斌進帶來榮譽,更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因跑步,他與山西四建集團結緣,從此成為一名工程項目人員。同樣因跑步,他結識了妻子張艷紅,兩人曾一同參加鄭州馬拉松,以“跑馬蜜月”的方式開啟婚姻生活。
受傷之后,從跑者到領路人
2018年,周斌進因傷不得不暫停奔跑。那一年,他拖著未痊愈的身體,以4小時47分鐘的成績艱難完賽,與以往的成績相去甚遠。這次受傷讓他重新審視跑步的意義:“我以前太追求成績和名次,忽略了跑步本身帶來的快樂?!?/p>
傷愈后,他并未放棄跑步,而是轉變角色,在2019年創建了“迪爾翔馳”跑團(后融入太原市長跑協會精英隊),擔任隊長的他,制定了嚴格的入隊標準(全馬300、半馬124)。有了團隊后,周斌進更忙了,他組織訓練、策劃活動,幫助更多跑者科學訓練、避免受傷、提升成績。
“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遠?!彼f。
如今,太原市長跑協會的精英隊已有70余人,不少人在他的指導下實現個人成績的突破。
從中年跑者到“陪跑父親”
追隨太馬走過16年,周斌進也步入中年,他的生活重心逐漸轉向家庭,“現在想得多的是孩子的成長和教育?!?/p>
周斌進的兒子今年11歲,從小耳濡目染,也對跑步充滿興趣。周斌進不再像從前那樣“四處征戰”,而是把更多時間花在陪伴兒子的訓練上。他帶兒子參加親子跑、越野體驗活動,甚至悄悄完成過半馬距離的訓練。但他強調:“我從不逼他跑,是引導。只要他喜歡,我就支持;他不想跑了,我也尊重?!?/p>
包容與陪伴,正是他對跑步精神的另一種理解——熱愛,不一定要沸騰,也可以細水長流。
16年太馬路,周斌進的身份不斷變化:從校園操場上的追風少年,到馬拉松賽場競速的“黑馬”,從受傷后反思的跑者,再到幫助他人的跑團隊長、教練,以及“陪跑父親”。唯一不變的,是他對太馬的熱愛。
“太馬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場比賽,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哪怕我不再追求成績,我依然會每年站在起跑線上?!彼f。
這種堅持,不是轟轟烈烈的誓言,而是平淡如水的陪伴——正如他對兒子說的那樣:“跑步不是為了贏,是為了不放棄?!?/p>
平凡跑者的太馬情懷,亦是最長情的告白。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