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委黨校 雷瑞萍
實現高質量低碳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當前 “雙碳”目標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晉中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晉中市委“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從產業生態化與能源結構優化的雙重視角協同發力,努力探索因地制宜的低碳轉型新路徑。
一、產業生態化:從“線性經濟”到“循環共生”
產業生態化就是要將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手共抓,通過循環經濟和工業共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推動產業的低碳轉型。這一轉型不僅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更體現在產業鏈的延伸與循環經濟的構建上。
推動焦化行業的“綠色重生”。晉中市推動焦化行業從傳統高碳生產向循環經濟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黑色焦化”到“綠色氫能”的產業升級。以安泰集團為例,企業投資4.6億元建設焦爐煤氣制氫項目,將煉焦副產物(含55%-60%氫氣)經深度凈化后轉化為燃料電池用氫,年產能達3000噸,成本僅為電解水制氫的1/3(約8元/公斤)。同時配套建成加氫站,服務50輛氫能重卡物流車隊,形成“煤—焦—氫—車”閉環產業鏈。該模式不僅破解了焦化行業“只焦不化”的困局,還與晉中實際相結合延伸了產業鏈,為同類地區提供了“資源高效利用+低碳轉型”的實踐樣板。
探索農業土地的“復合利用”。晉中市創新“光伏+農業”土地復合利用模式,在壽陽縣建成300MW農光互補電站,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雙重收益。光伏陣列間距擴大至4米,確保苜蓿等耐陰作物光照需求,土地綜合利用率提升40%,年發電量3.6億千瓦時可滿足10萬戶家庭用電,較傳統煤電減排CO228萬噸。這種“清潔能源生產+現代農業經營+生態修復”的三重效益模式,為北方旱作農業區新能源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晉中經驗。
二、能源結構優化:從“高碳排放”到“清潔低碳”
能源結構優化是基于安全、經濟、環保的“能源三角”理論,推動“高碳排放”的傳統能源向“清潔低碳”的新能源的結構性轉變,這一轉變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價值。
甲醇經濟全產業鏈的構建。晉中市依托煤基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將甲醇經濟作為低碳轉型的差異化路徑,構建了“綠色甲醇制備—甲醇汽車制造—加注網絡”全產業鏈生態。通過焦爐煤氣富氫特性與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相結合,晉中實現了低成本綠色甲醇規?;a,并依托吉利晉中基地年產10萬輛甲醇重卡的產業優勢,打造了全國最大的甲醇商用車生產基地。甲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柴油減少40%,且可直接利用現有加油站改造加注設施(晉中已建成50座甲醇加注站),形成“煤—氫—醇—車”的閉環模式。這一選擇既規避了純電動路線面臨的鋰資源約束和低溫性能短板,又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成為資源型城市交通領域脫碳的典型樣本。
風光儲一體化多能互補體系的建立。晉中市通過“電源側儲能+電網側調節+需求側響應”三位一體模式,系統性解決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在電源側,壽陽縣建成300MW“光伏+儲能”電站,配儲比例15%;在電網側,榆次區投運200MW/400MWh獨立儲能電站,通過峰谷套利和輔助服務年收益達1.2億元,將區域棄風棄光率從12%壓降至5%以下;在用戶側,瑞光熱電等企業安裝15MW熔鹽儲熱系統,實現熱電解耦調峰。晉中創新采用的“共享儲能”商業模式降低了中小電站的配儲成本,2023年全市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28%,發電量同比增長40%,儲能度電成本降至0.3元以下,為北方高比例新能源電網提供了“經濟性+可靠性”雙優的晉中方案。
三、雙重驅動下的協同效應:產業生態化與能源結構優化的融合
晉中市的低碳轉型實踐深刻詮釋了“產業生態化與能源結構優化”雙重驅動戰略的協同價值。通過構建“煤—焦—氫—醇”循環產業鏈,晉中實現了傳統焦化產業的生態化再造,使資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同時依托“風光儲氫”多能互補體系,推動清潔能源占比在五年內提升23個百分點。二者的深度融合產生了顯著的乘數效應:一方面,焦爐煤氣制氫耦合光伏綠電,打造出具有晉中特色的“灰氫轉綠氫”路徑;另一方面,甲醇經濟與儲能電站的協同布局,既解決了新能源消納難題,又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產業系統重構+能源體系升級”的協同模式,突破了資源型城市“就環保談環保、就能源論能源”的轉型窠臼,形成了“降碳—增效—增值”的良性循環。其創新價值不僅體現在噸焦炭排放下降15%等量化指標上,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條兼顧發展質量與轉型速度的特色路徑,為同類地區提供了“立足稟賦、系統施策”的轉型方法論。未來,隨著碳市場機制完善和技術迭代深化,這種雙重驅動模式將釋放更大的協同紅利,推動資源型城市實現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晉中的低碳實踐證明,資源型城市的低碳轉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將產業升級與能源革命有機融合,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協同發力,方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展望未來,隨著“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晉中模式所蘊含的“循環共生、多能互補、協同治理”等理念,必將為更多資源型城市探索綠色轉型提供有益借鑒,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一實踐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積極踐行,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資源型地區的有益探索,值得我們繼續不斷發展、完善和推廣。(文中數據均來自官方統計公報、行業白皮書、行業分析/評估報告和《中國能源報》《中國化工報》等公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