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19
傳承歷史
抗戰文物
緬懷先烈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
1931年9月18日,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后炮轟北大營,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自此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山河破碎,生靈涂炭。
“九一八”事變,如同一個無法愈合的傷疤,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也更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時至今日,警鐘再次長鳴。我們緬懷逝者,更當汲取力量;我們勿忘國恥,更應堅定自強不息的信念。
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歷史,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一針一線 一生信仰
“日本人打進來的時候,是正月十四,那會兒我才9歲……”“他們拿著槍,刺刀從窗戶捅進來,往草垛里亂戳,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月16日,平遙縣東泉鎮96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李秉林向記者講述了那段硝煙彌漫的烽火歲月。
1938年,日軍攻占平遙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殺戮。為了活命,平遙老百姓想盡辦法逃生,“挖地窖躲藏”成為當時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年幼的李秉林,早早就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
1945年1月,正值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李秉林在丈夫的鼓舞下毅然參軍,夫妻雙雙投身抗戰洪流。她被分配到部隊后勤工廠?!拔覀兊娜蝿站褪墙o戰士們做衣服、被褥、炸彈袋、子彈袋,做好物資的供給保障?!崩畋稚钪?,她雖不用去前線拼殺,卻要在后方默默奉獻。
當時因設備簡陋、機器緊缺,大量工作依賴于手工,軍服、軍被必須提前縫制,反季節趕工。作為骨干,李秉林肩負起指導女工進行“頭道線”、鋪棉花等關鍵環節的重任。一針一線,縫進的是對抗戰必勝的信念和戰士們的深情。
在革命的熔爐里,李秉林積極追求進步。1950年,在重慶女子學校學習期間,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并逐步成長為第二野戰軍后勤部隊的一名管理員。
1952年,硝煙散盡,李秉林響應國家號召,從重慶退伍。面對安置選擇,她主動放棄城里分配的房子,義無反顧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平遙縣東泉鎮。之后,她像無數默默奉獻的退伍老兵一樣,將滿腔熱忱融入地方建設,在平凡的歲月里繼續服務鄉鄰。
談及國家發展與生活變遷,李秉林十分欣慰:“你看這城越建越美,路越修越寬,我們出行、看病都很方便!這都離不開黨的領導與關懷!”(張凱鵬)
抗戰文物 侵華鐵證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
八十載光陰流轉,抗戰的烽火歲月依然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在晉中,有人用執著將這份記憶延續——我市左權籍收藏家、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創辦人王艾甫,用半生時光,通過各種方式搜集整理抗戰時期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實物、報刊,以鐵的事實向人們呈現了侵華日軍的暴行,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2015年,王艾甫將收集的各類資料整理成冊,出版了《鐵證:王艾甫抗日藏品精選》和《鐵證:日軍侵華罪證自錄》兩本書。在這兩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震撼人心的一段話:“歷史不應忘卻,真相不容抹殺,這是一段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歷史的傷痕還在,歷史的警示還在,歷史的教訓還在,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翻開這兩本書,日本官方朝日新聞社在1937—1942年間發行的100多本《支那事變畫報》及其多本增刊中的大量圖片躍然眼前。透過這一張張圖片,日軍全面侵華及戰略相持階段的戰爭情況一目了然。昔日日軍戰地記者炫耀軍國主義的《支那事變畫報》,今天成了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侵略中國罪行的鐵證。
王艾甫語氣沉重地說:“這些照片是日軍侵華時,隨軍記者拍下來的,真實再現了日軍在中華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成為日本侵華的有力證據?!?/p>
王艾甫不僅收藏歷史,更致力于讓歷史發聲。他自費創建遼縣抗戰紀念館,并將其整體捐贈給左權縣政府。帶領團隊將1.5萬件藏品數字化,整理出2萬個“藏品背后的故事”,編纂70余冊史料匯編。
如今,85歲的王艾甫仍在整理《左權英雄譜》,籌備新的抗戰史料展。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文物守護行列,太行山間回蕩著新的“集結號”。(李娟)
重溫歷史 警鐘長鳴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94周年之際,全市各影院、博物館等場館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與放映活動,帶領廣大群眾重溫歷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戰精神。
9月18日,山西離石抗戰壁畫展在山西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展出,吸引各界人士前來觀看。本次壁畫展首次公開展出了創作于1949年的40幅珍貴抗戰壁畫,被譽為“一部壁畫版的呂梁英雄傳”。本報記者張穎參觀展覽后表示:“在‘九一八’這個特殊的日子觀看此展,意義非凡。這些壁畫藝術珍品,既是對歷史的深刻銘記,對先烈的深切緬懷,更是對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的有力傳承。我們要以史為鑒,將抗戰精神轉化為立足崗位、奮發圖強的實際行動?!?/p>
當天,晉中各大影院與全國同步上映電影《731》。該片通過銀幕重現了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進行細菌實驗與人體試驗的反人類罪行,以真相警示世人,揭露戰爭罪惡。影片特別將9月18日9時18分作為首場放映時間,并注有“警鐘長鳴”的標識。這一安排讓觀眾在觀影的同時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歷史真相不會因時間流逝而褪色,藝術表達讓跨越時代的警示生生不息。我市退休干部李憲民觀看電影《731》后感慨道:“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值此之際,播出這部抗戰歷史題材的電影,為大家提供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歷史認知途徑。它告誡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同時也絕不能忘記歷史教訓,要時刻保持警惕?!保ㄩZ淑娟)
愛國情懷 薪火相傳
一段歷史,鐫刻著民族的苦難與抗爭;一種精神,指引著青春的方向與擔當。9月15日上午,榆次區中都路小學的校園里彌漫著莊嚴肅穆的氣息,一場意義非凡的升國旗儀式準時拉開帷幕,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緩緩升起,全體師生肅立注目,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每個人心中激蕩。升旗儀式后,學生代表牛御彤走上演講臺,以《勿忘國恥 愛我中華》為題,開啟了一場震撼心靈的國旗下演講。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鐵路,炮轟北大營,拉開了侵略中國東北的序幕。短短四個月,128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淪陷……”牛御彤詳細回顧了“九一八”事變山河破碎的屈辱歷史,同時生動講述了革命先烈們奮起抗爭的英雄事跡,那些英勇無畏的身影、堅貞不屈的精神,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黑暗的歷史天空。
她激動地說:“少年強則國強。同學們,愛國不是說空話,是要做好每件小事:認真上課是愛國,鍛煉身體是愛國,節約糧食也是愛國!”這些真摯的話語,如同一顆顆火種,點燃了全場師生心中的愛國熱情。
9月17日,平遙縣實驗小學三年級的思政課上,教師李飛燕帶領同學們重溫了“九一八”事變,更將重點落在“奮斗精神的傳承”上。她告訴同學們:銘記“九一八”,不是只記住“淪陷”的傷痛,更要記住先輩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傳承抗戰精神,也不是復刻歷史場景,而是找到新時代的“奮斗坐標”。李飛燕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讓大家明白在新時代傳承精神就是要立足當下,努力學習。
一場升旗儀式,一堂生動的思政課。通過莊嚴的儀式、深情的講解,激勵著青少年努力學習,奮發圖強。(武玲芳)
見證榮光 汲取力量
銘記偉大歷史勝利,凝聚正義和平力量。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共同開創更光明的未來。
受閱部隊官兵英姿颯爽、斗志昂揚,新型武器裝備陣列如山、威武雄壯,充分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國家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國防實力和現代化軍隊建設的輝煌成就,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決心與強大能力。
“這場氣勢恢宏的閱兵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堂震撼心靈的歷史課、一次滌蕩靈魂的思想洗禮、一部催人奮進的生動教材?!睍x中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技術專業張丁方表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黨員,要深化思想認識,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刻苦鉆研專業知識,立志為國家建設出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全國模范法官”代表,介休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楊學武受邀在現場觀禮?!艾F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內心非常激動、非常振奮,目睹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凝視中華兒女以血肉鑄就的輝煌勝利,我更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睏顚W武表示,將賡續偉大抗戰精神,把此次閱兵汲取的精神力量,轉化為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服務的實際行動,忠誠履職盡責,恪守為民初心,以極致的精神做實定分止爭,以公正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李娟)
記者手記
勿忘國恥 吾輩自強
□張穎
1931年9月18日夜,沈陽柳條湖畔的一聲爆炸撕裂了東北的寧靜。日本關東軍自導自演的“柳條湖事件”,成為其全面侵華的起點。這場持續14年的抗戰,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民族創傷,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其教訓之深刻、影響之深遠,至今仍在叩擊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
據統計,14年抗戰中,中國半數國土被侵占,3500萬同胞傷亡,380萬將士喋血疆場。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家庭的破碎與民族的苦難。然而,屈辱并未擊垮中華民族的脊梁?!熬乓话恕钡臉屄?,反而成為喚醒民眾的警鐘。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發表宣言,揭露日軍陰謀,號召中華兒女反擊侵略,東北義勇軍、抗日聯軍迅速崛起,晉中也成為八路軍抗日的重要根據地。太行山、呂梁山環繞的晉中大地,處處留下了抗日軍民的英勇事跡。這些英勇事跡證明:當外敵入侵時,中華兒女從未屈服,以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從“九一八”事變的炮火到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然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時刻提醒我們:唯有自身強大,才能捍衛國家主權。
今天,我們回望“九一八”,不僅是為了銘記傷痛,更是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每年9月18日,防空警報響徹城市上空,抗日烈士紀念碑前,人們排隊獻花、默哀致敬。這些儀式背后,是民族記憶的傳承,更是對和平的珍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當以史為鑒,以行踐諾,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這一代人的輝煌篇章。
報眉設計:胡啟龍 制圖:胡啟龍
策劃:路麗華
統籌:李娟
攝影: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