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19
趙燚
在和順縣平松鄉小南會村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年輕身影——她是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宣講員趙燚,一名“00后”到村工作大學生。
用“土話”講“新理”,把政策揉進家常話
作為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的一員,趙燚最鮮明的特質,就是能將“高大上”的理論政策“翻譯”成帶著泥土芬芳的鄉音土語。她深知,對于小南會村的鄉親們,文件上的字句遠不如身邊的例子和實在的道理有吸引力。
宣講醫保新政,面對老人們關于“個人賬戶”“統籌報銷”的迷茫,她不用專業術語,而是舉著村里灶臺的大鍋打比方:“咱這就好比一大家子搭伙吃飯,以前各顧各的小灶,現在是把面、菜倒進一口大鍋,誰病了、胃口差就從這個共有的鍋里多舀兩勺肉,大家幫襯著,日子更踏實!”一口地道的方言,一個貼切的比喻,瞬間消解了距離感。
以“腳板”補“短板”,把講堂搬到田壟上
趙燚的宣講,從不追求場面宏大。她的特色是“移動”和“浸潤”。她堅信,最好的課堂在田間地頭,最真的情況在農家炕頭。作為一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她發揮年輕人駐村的優勢,村民抱怨手機繳費不方便,她來講“數字鄉村”時,就帶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在村廣場上現場開起“教學班”,一步步教老人們如何線上繳費、和外地子女視頻通話。她把冰冷的“智能化”變成了有溫度的“手把手”,宣講的同時更解決了實際困難。
借“云端”連“心端”,讓老村觸網煥發新生機
趙燚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年輕大學生眼界寬、腦子活的優勢,為宣講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這是她區別于其他宣講員的鮮明特色。她不僅是政策的傳聲筒,更是新觀念的播種機。她宣講“文旅融合”,就用無人機拍下小南會村的農家小院、親子樂園,制作成精美的短視頻,在朋友圈和視頻號發布,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她鼓勵村里的嬸子、嫂子們,把做鞋墊、剪窗花的傳統手藝拍成小視頻,讓“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她用實際行動告訴鄉親們,宣講里說的“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就是手機里一個個訂單,就是村里越來越多的新面孔。
褪“書生氣”沾“泥土氣”,在沃土中淬煉成長
這段“到村工作”的經歷,對趙燚而言,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雙向宣講”。她向鄉親們宣講著新政策、新思想,鄉親們更向她“宣講”著最樸素的智慧和最厚重的鄉情。
她從最初那個講政策還會臉紅、遇到胡攪蠻纏的人就語塞的大學生,蛻變成了一個能盤腿上炕、下地干活、掰扯清楚家長里短的“小南會閨女”。她的宣講,也因此少了幾分青澀,多了幾分從容;少了些許書卷氣,增添了沉甸甸的泥土香。
她用自己的青春蛻變,詮釋了“同心圓”最生動的內涵——那不是簡單的政策傳達,而是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是青春與鄉土的熱情相擁,最終凝聚成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磅礴力量。在這片沃土上,她不僅是一名宣講員,更是一個被鄉村滋養并反哺鄉村的新時代青年。
統籌: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