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末
走進太行山深處的左權縣拐兒鎮老井村,石屋錯落、老井靜默,一首悠揚的“開花調”山歌從遠處傳來。唱歌的人不是村民,而是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成員、山西省統計局選調生曲末。她站在石碾旁,用帶著鄉音的土話,講述這片土地深藏的文化故事。
不講“大道理” 只講“身邊話”
“咱這山溝里的調調,可是國家認的寶貝哩!”一位大爺動情地說。那一刻,曲末更加堅定:宣講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知識,而是要俯下身來,用鄉親們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喚醒他們“日用而不覺”的文化自信。
她講述“開花調”如何成為“中國民間音樂活化石”,甚至把宣講臺搬到老井邊、石碾旁。她說:“文化不是藏在書里的符號,而是活在百姓口中的歌、手中的藝、心里的根?!?/p>
將“土手藝”打造成“金飯碗”
曲末并不止步于“講”,她嘗試著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她幫助村里恢復傳統布藝虎頭鞋制作,借助宣講團搭建的線上平臺,讓產品“出山進城”,訂單紛至沓來;推動老井村融入縣級研學路線,讓沉默的石墻、老井成為“網紅打卡點”;她協助策劃“石碾邊的豐收節”,讓游客體驗打場曬秋,傳統農事煥發新趣。
“文化能當飯吃嗎?”曾經有村民這樣問。如今,老井村的實踐給出了答案:文化不僅是精神財富,更是發展資源。當虎頭鞋變成“致富鞋”、老井成為“流量井”,鄉親們對文化的珍視,自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做“播火者”也做“架橋人”
作為宣講員,曲末始終堅信:“腳下不沾泥,宣講不走心。”與此同時,她也思考著如何讓古老文化對接時代脈搏。她組織年輕人用手機拍短視頻,讓村莊在數字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左權縣統計局支持下嘗試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為文化保護與開發提供依據;鼓勵返鄉青年直播賣小米,讓家鄉味道傳得更遠。
“你們這兒的文化真有味道!”一位游客的感慨,讓她更加堅定:宣講員要做的是“播火”,也是“架橋”——讓文化從歷史深處走來,與當代生活共振。
曲末的宣講足跡早已走出老井村。她走過多個鄉鎮,走進學校、社區、田間地頭,用一次次真誠的講述,點燃更多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自信。她說:“每一個村莊都有獨特的文化密碼,喚醒它,就是喚醒鄉村振興的靈魂?!痹谒磥?,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標本”,而是深扎泥土的“根脈”。只有根深,樹才能茂;只有文化興,鄉村才能旺。
“我要用最樸素的方式,讓文化回歸生活、回歸人民?!痹谒纳砩?,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宣講員的全新模樣:褪去“傳聲筒”的單一標簽,以文化播種人的熱忱、鄉村架橋者的擔當,詮釋著宣講工作的新內涵。
文化自信,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像曲末這樣,一次次俯身、一句句鄉音、一個個故事,慢慢澆灌出的這片土地上最堅韌的力量。
統籌: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