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我市突發雷暴大風天氣,短時間內,“雷暴哮喘”患者激增。當急促的喘息和胸悶終于緩解,不少人長舒一口氣。但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安麗青提醒,癥狀的緩解并不意味著疾病痊愈。雷暴哮喘發作后,正確的后續診治與管理,是預防下一次嚴重發作的關鍵。
雷暴哮喘的本質是大量超細過敏原顆粒引發的強烈氣道炎癥。就像一場森林大火,明火(急性癥狀)雖被撲滅,但地下仍有余燼(持續的氣道高反應性和炎癥)。如果不對這些“余燼”進行徹底清理,下一次遇到火花(如冷空氣、輕微花粉、運動)就可能再次燃起大火,甚至比上一次更兇猛。因此,發作后的管理至關重要,其核心目標有四個:規范檢查,明確診斷,評估病情;徹底消除炎癥,讓敏感的氣道恢復平靜;預防近期內再次發作;建立長期防線,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那么,患者該如何進行后續管理呢?安麗青給出了詳細的行動指南。第一階段要明確診斷,評估病情。病情緩解后一定要進一步進行肺功能、過敏原、炎癥指標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并對病情做出全面評估。第二階段短期恢復(發作后24-72小時),要嚴格遵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緩解藥物應手邊常備,按需使用。此外,要密切自我監測,注意是否出現夜間或清晨咳嗽、輕微活動后氣短、胸悶等,這些都是氣道仍未完全恢復的信號。在生活環境方面,要創造一個“低敏”環境,使用空氣凈化器,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第三階段關鍵復診(發作后1-2周內),與醫生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復計劃,找出誘因和管理漏洞,制定或更新一份清晰的《個人哮喘行動計劃》。第四階段長期管理(構筑堅固防線),要堅持日常控制治療,學會提前預防,在醫生指導下預防性使用抗過敏藥或增加控制藥物劑量,并隨身攜帶急救吸入器,并定期檢查其有效期和剩余藥量。
記者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