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時間:2025-09-18
從管涔山下的銀翼翻飛、風機列陣,到滹沱河畔的倒映藍天、晶板鋪陳,千萬千瓦綠電在山川間奔涌,黑色能源在革新中蛻變,忻州正以全局視野統籌能源革命的“破”與“立”,錨定“雙碳”戰略目標,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新圖景。
黑色煥綠:煤炭產業轉型探新路
靜樂縣杜家村鎮外的一座山頭郁郁蔥蔥,很難想象,腳下的地方曾是一座矸石山。走進汾源煤業礦區,廢棄的矸石山不再裸露堆積,高聳的煙囪不再晝夜噴吐煤煙,井下污水經過層層凈化,化為清流,注入回用管道。
從黑色礦井到綠色的矸石山,幾乎再看不到煤灰,傳統的“采—棄—填”循環模式被悄悄改寫,如今的煤礦正在逐步實現“采煤不見煤、用水不排水、出煤不燒煤”。通過這種途徑,煤炭“出井”的那一刻便自帶低碳標簽,但煤的旅程并未結束,更大的考驗在后面。如何將低熱值、高灰分的煤炭高效轉化為清潔電能,如何在保供與減排之間找到平衡,成為煤電產業必須直面的新命題。
今年3月5日,山煤河曲2×350MW低熱值煤發電項目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運,這座電廠不挑“精煤”,專吃“粗糧”——每年約“消化”270萬噸煤矸石、煤泥,在超臨界鍋爐中,化作清潔電能,脫硫、脫硝、除塵裝置同步投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均優于國家超低排放標準。
近年來,忻州市持續推動煤電一體化升級改造,助力煤炭產業釋放綠色轉型活力。目前全市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下降至309.19克/千瓦時,優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6月底,該市已建成智能化礦井20座,預計到年底累計建成30座。
風光領跑:新能源集群快速崛起
神池縣依托自身優勢,大力開發多個風力發電項目。格盟國際神池霸業梁風電場二期項目通過“以大代小”擴容改造,將原來66臺0.75兆瓦小風機拆除后替換為24臺6.25兆瓦大風機,規模由原來5萬千瓦擴容到15萬千瓦;作為山西省首個風光儲“產權統一、物理聯通、協同調度”的示范項目,神池縣夏初科技集團220kV昊達儲能電站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與儲能相結合,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儲存,并將其應用于電力中。
截至6月底,忻州市風力發電裝機565.705萬千瓦,裝機容量持續攀升,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總量的40.53%。今年1月至6月,該市風力發電量達72.93億千瓦時,同比增速23.24%。
走進華電中來忻府區300MW光伏項目場區,超過62萬塊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該項目是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在忻州市開發的光伏發電項目,平均每年滿發小時數1427小時,投產后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量51585萬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約15.51萬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7.91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42.8噸、飛塵排放量約8.7噸、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約68噸。
今年上半年,忻州市光伏發電裝機新增149.994萬千瓦,累計達579.15萬千瓦,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總量的41.49%。
區域協作:綠電外送打通動脈
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既要“產得出”,更要“送得出”。為此,忻州市以開放的思路,主動融入國家重大領域發展戰略,加速建設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外送基地,不斷強化電力外送輻射能力,致力于將本地豐沛的“綠電”高效、穩定地輸送至京津冀和浙江等地,實現產量與銷路的高效匹配。
2023年12月22日,北京市房山區、保定市、忻州市、太原市共同簽署了《建設綠色能源經濟廊道合作備忘錄》,同時保定市與忻州市簽署了《綠色能源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在具體合作內容上,四地將圍繞綜合能源、裝備制造、特色材料、科技創新、園區共建、文旅合作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此外,該市將繼續加大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打造電力生產基地,積極對接省能源局、電規總院等部門單位。7月10日,市能源局與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持續完善《綜合能源基地規劃方案》,進一步細化資源稟賦情況和項目謀劃,切實提高方案實施可行性。國網忻州供電公司已經在建設寧武500千伏新能源匯集站和忻州北500千伏變電站,為忻州的“綠電”接入電網并順利輸出創造條件。
綠色是轉型的底色,創新是發展的引擎。忻州以“煤炭保安全、綠電促升級、合作拓空間”的三重奏,正將黃土高原的生態約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資本——這座曾經的傳統能源城市,如今以綠為筆,重新定義能源版圖的經緯。(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