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8
金秋九月,在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晉中田野處處是碩果滿枝的生動圖景。祁縣酥梨經分揀包裝,直抵粵港澳大灣區餐桌;昔陽核桃綴滿枝頭,分揀出的精品果將直供高端食品加工廠;太谷仙桃被果農麻利摘下,通過電商發往全國各地。從“土疙瘩里的莊稼”到“市場搶手的尖貨”,晉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特”為根基、以“優”為路徑、以“牌”為引擎,讓特優農業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讓農民的“錢袋子”跟著產業一起鼓起來。
立足資源選“特” 好產品種出“大產業”
在榆社縣河峪鄉千畝有機旱作谷子示范園,連片谷穗泛著金浪,滲水地膜在田間鋪展成網。這片由3個村“聯村共建”的基地,靠富硒種植、機械脫粒等技術,讓河峪小米摘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等“認證標簽”,種植面積突破3000畝,帶動1300余戶年均增收3500余元。
河峪小米的“逆襲”,是晉中深耕“土特產”的縮影。立足資源稟賦,晉中先筑牢產業底盤——建成高標準農田261萬畝,糧食、蔬菜單產穩居全省首位;再推動特色產業從“單點突圍”到“集群發展”:太谷紅棗、祁縣酥梨、榆社小米形成規模效應,左權設施蔬菜錯峰上市搶市場,和順火麻油實現就地增值,壽陽玉露香梨成國家示范樣板。
如今,全市已構建起覆蓋糧畜菜果四大主導產業、八大產業集群的“四梁八柱”體系,讓“小特產”真正撐起了鄉村振興“大產業”。
科技賦能提“優” 老產業長出“新翅膀”
走進晉中國家農高區,4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扎根田間,三大省部共建實驗室組成創新“鐵三角”。它們不是遠離生產的“象牙塔”,而是破解種植難題、挖掘作物價值的“實戰隊”。在這里,科技正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芯”。
加工端的創新活力更盛:平遙牛肉跳出“醬鹵大塊”的傳統形態,推出即食小包裝、牛肉粒等新品,成了年輕人的零食新選;太谷餅拓展出低糖、雜糧等多口味禮盒,老點心變身“網紅伴手禮”。田間地頭同樣“科技感”拉滿:物聯網監測土壤濕度,大數據分析生長周期,種植養殖告別“看天吃飯”,精準度和產量雙雙提升。
業態融合更添新彩?!棒~菜共生”大棚里,蔬菜水上長、魚兒水下游;“南果北種”基地中,熱帶水果結出“北方甜”;榆次休閑農莊、左權農耕園里,游客摘果、研學、品農味,把“晉中產”體驗和消費一起打包。晉中農業不再只有“糧袋子”的厚實,更有“菜籃子”的豐富、“果盤子”的香甜,老產業徹底煥發新生機。
品牌引領拓市 好產品賣出“好身價”
白露時節的左權縣拐兒鎮舊寨村,核桃林里采收正忙,但比豐收更讓農戶振奮的,是當地核桃油“一斤賣100多元、訂單排到年底”的亮眼成績。這份底氣,源自“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的認證加持。
在左權,品牌建設貫穿產業鏈全程。種植端嚴控品質,加工端升級產能:麻田順康建成核桃油、琥珀核桃仁等多條生產線,年轉化原品核桃1.35萬噸;山西金典農業引入智能破殼、激光分選設備,核桃仁年加工能力達6000噸。從“賣原料”到“賣精品”,左權核桃制品靠品牌實現了價值躍升。
不止左權,晉中全市以品牌為抓手培育競爭力,累計認證優質農產品238個,其中國家級標準181個,介休雞蛋等一批產品躋身“國字號”,形成“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的良性循環。
為讓品牌產品“走出去”,全市搭建起線上線下銷售網:51家企業攜423種產品扎根北京新發地,5家企業入駐長三角,22個品牌通過“圳品”認證打通華南通道;紅棗節、酥梨采摘節輪番登場,以節為媒聚人氣、拓銷路。品牌引領正成為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從祁縣酥梨的“枝頭鮮”到粵港澳的“桌上甜”,從太谷餅的“老味道”到電商平臺的“新爆款”,晉中正以“特”鑄魂、以“優”提質、以“牌”增效,讓田野里的好收成穩穩變成農民手中的好收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
本報記者 馮靜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