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時間:2025-09-17
地處太行、太岳、中條三山交匯處的山西陽城,曾因56.18億噸煤炭探明儲量、占山西省總儲量十分之一以上,成為全國優質化工原料無煙煤生產基地,所產煤炭遠銷18省市200多家大中型企業,煤炭工業總產值一度占全縣工業總產值45%,為地方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縣域,單一煤炭產業依賴、工業結構畸重初級化的問題,逐漸成為發展桎梏。在這一背景下,陽城以科技為筆、政策為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主導產業穩固、優勢產業提質、新興產業勃興,繪就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傳統煤炭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是陽城打破路徑依賴的關鍵一步。
“井下現有一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兩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運輸、供電、排水、主通風機、瓦斯抽放等各主要系統均實現智能化?!?/p>
在陽泰集團竹林山煤業有限公司智能化調度監控指揮中心,5G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安全監控三大板塊同時工作,51個信息化系統保障安全生產。
陽泰集團竹林山煤業有限公司智能化調度監控指揮中心。人民網 馬夢迪攝
“以前這些工作都是靠人在不停巡查,現在故障能精準定位,通過指揮中心直接進行調度?!鄙a礦長韓陽紅的介紹,道出了科技對煤炭產業的重塑。
2021年,竹林山煤業成為山西首家實現5G智能化的地方煤礦。一期工程建成數據中心機房、指揮調度大廳與萬兆工業環網,實現井上井下5G +光纖萬兆環網一體化專網全覆蓋,1402智能化掘進工作面更實現自主導航、自動截割等全流程智能操作。
如今,全礦井安全生產實時監測、機電設備集中控制已成常態,減人增效與安全水平雙提升的同時,也推動竹林山從15萬噸簡易小礦成長為120萬噸現代化礦井。今年上半年,陽城又新增3座智能化礦井,預計年底前可再新增4座。
傳統煤炭產業的穩固升級為縣域經濟托底,而蠶桑、陶瓷、茱萸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提質增效,則為陽城經濟注入了多元活力。
眼下,陽城縣農業農村局蠶桑產業發展中心剛為村里下發蠶種。在次營鎮賽村蠶桑產業示范園里,嫩綠的桑葉在陽光下舒展,蠶農們穿梭其中,熟練地采摘桑葉,忙著為蠶寶寶準備新鮮“口糧”。這個520戶村民中60%從事養蠶的村莊,每年養蠶1千余張,是全縣最大的養蠶基地。
次營鎮賽村蠶桑產業示范園。人民網 馬夢迪攝
作為“北方蠶鄉”,陽城蠶桑規模獨占鰲頭——養蠶規模和蠶繭產量分別占山西90%以上、華北地區8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縣養蠶1.45萬張、產繭71.4萬公斤、收入4784萬元,預計全年養蠶張數3萬張以上、產繭140萬公斤以上。近年來,陽城更以創新打破傳統蠶桑飼育模式,聯合山西農業大學成功開展小蠶人工飼料育,在3個鄉鎮推廣智能養蠶新模式,蠶繭平均單產突破50公斤。
在賽村,“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不僅讓1200畝桑園、140棟高標準養蠶大棚高效運轉,在全縣更是催生出絲綿被加工、桑葚飲品、蠶桑研學等新業態,形成“繭—絲—茶—果—藥—飲—被—服—游”九位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農業領域的蠶桑產業煥發新生,工業領域的傳統優勢產業陶瓷也在創新驅動下邁向高端。
作為中國北方最大陶瓷產區、“中國建筑琉璃之鄉”,陽城現有23家建筑陶瓷企業、26條中高檔墻地磚生產線,今年以來緊抓房地產振興機遇,憑借產品研發與技術革新拉動近2萬人就業。
在華冠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搬運打包好的墻地磚,數字化生產線實現從原料到燒制的全流程智能控制,能耗顯著降低;企業成立的科創中心更緊盯市場需求,研發的400x800mm、600x1200mm全瓷中板等產品達國際品質。圍繞“二產抓陶瓷”戰略,陽城打造陶瓷琉璃小鎮,推動陽城陶瓷從傳統制造邁向品牌化、高端化,區域影響力持續提升。
華冠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械臂正在打包裝箱。人民網 馬夢迪攝
茱萸產業的崛起,則是陽城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生動實踐。作為全國四大茱萸產地之一和緯度最北的原產區,陽城現有超2.16萬畝、65萬株茱萸,年產量4500噸,年產值近億元,帶動1萬余人就業。
蟒河鎮作為山茱萸核心產區,種植面積達1.66萬畝、50萬株。該鎮通過專家指導提升品質,連續兩年承辦“九九重陽話茱萸”活動挖掘文化價值;引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后,該鎮還在編制蟒河大旅游規劃,推動茱萸產業與康養旅游融合,讓小產業成長為大支柱。
近年來,陽城以文化賦能、產業帶動為抓手,引進培育18家茱萸深加工企業與合作社,建成茱萸博物館、產業示范園及育苗基地,開發出茱萸酒、口服液、化妝品等20余種產品;2024年茱萸產業入選晉城市市級專業鎮后,陽城更加緊制定獎補政策、組建發展協會,2025年新增茱萸5萬株,推動“太行茱萸灣”3A景區提質,讓茱萸成為富民增收的“黃金果”。
在傳統與優勢產業齊頭并進之際,陽城的新興產業也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崛起,為縣域經濟注入強勁新動能。
晉城宏邦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人民網 馬夢迪攝
在晉城宏邦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車間,數十臺固晶機高速運轉,機械臂精準操控0.1毫米的LED晶粒,經十余道工序封裝成顯示屏核心元器件——單臺機器24小時可封裝140萬顆燈珠。自2024年5月投產以來,工廠滿負荷生產趕交期,其產品作為LED顯示屏成本最高、用量最大的元器件,已成為陽城新興產業的“代表作”。
從“一煤獨大”到“多元協同”,陽城的產業轉型路徑清晰可見——在科技賦能與政策引導下,以“一產抓蠶桑,二產抓陶瓷,三產抓旅游”為戰略指引,煤炭智能化打破路徑依賴,蠶桑、陶瓷、茱萸提質增效夯實產業根基,半導體新興產業開辟增長新空間,產業版圖不斷提質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