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我國主要拳種之一,與少林、太極、八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拳。它不僅具有防身自衛的技擊價值、陰陽平衡的健身效果,還有表演、修身的藝術功能,是山西黃河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歷史淵源
形意拳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始創于山西太谷,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從李洛能開宗傳藝,到車毅齋創新發展,輾轉傳授,名家輩出,在中華武壇上成績卓著,久負盛名。
形意拳追本溯源,可上溯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武穆)。形意拳門歷代尊岳飛為鼻祖,視其為學習楷模。后永濟姬際可得岳武穆王拳譜,創心意六合拳,又經河南李政將此拳傳于祁縣戴家。
由李洛能始創的形意拳,與心意拳一脈相承,同源同理不同流。雖然是一字之差,但經過脫胎換骨的發展變化,成為兩個獨立發展的拳種體系。
形意拳講究象其形取其意,內意和外形高度統一,是意拳和形拳相結合的內家三拳(形意、太極、八卦)之一。它以其樸實無華、技擊性強而著稱于世。從演練的風格特點看,又分為山西太谷(車毅齋、宋世榮)、河北深州(郭云深、劉奇蘭)等主要派系。其中,以車毅齋為首的太谷形意拳,在晉商輝煌的時期,為晉商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形意拳也隨之聲名遠揚,快速發展。
形意拳練法講究,剛柔相濟、動靜相間,內外相合、練養并重。隨著時代的進步,形意拳與時俱進,技擊功能淡化,逐漸轉變為以保健拳、文化拳為主的發展方向,并以其特有的健身效果,為全民健身作出積極貢獻。
太谷形意拳是一項開放的、包容的、動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體育運動。它以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習自然(象形取意)、醫學理論(經絡學說)、審美情趣(韻律圓潤)、人文道德(儒道醫釋)、傳統體育(強身自衛)等多種文化元素組成,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也有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
文化基礎
明清之際,太谷商業發達,被譽為“金太谷”“小北京”“中國的華爾街”,太谷商人生意遍及全國及世界各地。他們發跡以后,為光耀鄉里,起房蓋屋,窖藏金銀,形成了聚財、守財的特點。然而,家業的富有,規模宏大的宅院,又帶來了樹大招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保護宅院主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實際需要,從而也帶動了一個以命相搏的特殊行業——鏢行業。
太谷雖然沒有形成鏢局,但一些功深藝高的形意拳師,紛紛被太谷家業殷實的巨富所聘用。太谷城內的孟家、武家,城外的北洸村曹家、上莊村王家等商家大院,護院拳師基本上都是練形意拳的師徒們。晉商大賈為護院拳師提供了優厚待遇,使形意拳傳人有大把時間和精力鉆研拳法,從而形成了技擊性強的特點。同時,晉商文化對形意拳人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了形意拳“形隨意動宗武穆、崇禮尚德法自然”的文化形象。
晉商拜關公、講誠信,以義致利,而形意拳人拜岳飛,講武德、重義氣,俠肝義膽,有著共同的信仰。最終形成了晉商“以商養武”和形意拳人“以武護商”的商、武文化融合。
形意拳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上汲取了社會各領域的營養。在拳理立論、拳法套路、演練形式、功法修煉、養生技擊、武德涵養等方面,都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多元的文化特征。
1996年,在“晉中地區布學寬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會長布秉全明確提出“形意拳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一門文化,是一種藝術”。
2008年,形意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拳理立論
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
陰陽學說是《周易》中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形意拳把陰陽之理運用于拳法之中,形成拳法理論的基本思想。形意拳,具有明顯的陰陽特征,其攻防、剛柔、進退、吞吐、虛實、快慢、舒展、智勇等等無不體現出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
五行學說也和陰陽學說一樣,是認識世界、解釋宇宙事物變化的一種學說。殷商末期的太谷人箕子,在《洪范九疇》中提出“五行思想”。五行,不僅代表五種物質,而且還體現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形意拳祖師根據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創編出劈、崩、鉆、炮、橫五拳,名曰形意五行拳。不僅拳勢變化形成技擊技術理論,而且把內五臟肺、肝、腎、心、脾與五拳相匹配,形成了一套形意拳獨特的健身原理。
總之,形意拳運動處處離不開陰陽五行之理??梢哉f陰陽五行學說是形意拳創拳立論之依據,是形意拳產生的理論核心之所在。
拳法套路
以“仿生學思想”為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兩禽戲”,即熊經鳥伸的活動。東漢末年,著名神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金元時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參以古代搏擊和華佗之五禽戲變化,創編了龍虎豹蛇鶴,名曰少林五拳。清末,六合心意拳,也曾名十大形。之后,形意拳家采龍、虎、猴、馬、蛇、雞、鷹、駘、熊、鼉、鷂、燕等12種動物技能,象形取意,創編成套路,名為十二形拳,主要學習動物的天性與靈性,以提高人體素質。
演練形式
以“傳統方位學”為特征
從套路的演練形式分析,形意拳起勢動作面南背北、居右虛左。
不僅受“負陰抱陽”傳統方位學的影響,而且,“居右虛左”受古代儒家“尊左卑右”封建禮教等級觀念的影響。
行功走趟,左右往返,周而復始,是符合天體運動規律的。佛道“空”“圓”之理;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的循環運行;鄉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的勞作生活方式……這些自然規律都對形意拳演練的思維模式產生了極大影響。
收勢結束,回歸原地,充分反映了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回歸心理。不難看出,形意拳套路演練形式明顯具有傳統方位學的特征。
功法修煉
以“道功道術”為要旨
在形(心)意拳的發展史上,道家思想對形意拳的影響不僅全面深刻,還有著密切的淵源。形意拳引進道家丹道功法成為形意拳的修煉功法。經過歷代拳師加以發展,形成了形意拳丹道理論的特點。
練拳之所以要悟道,是由于道具有虛靜、無為、柔弱、樸素、自然等基本思想特征,而這些富有哲理的文化思想,對提高練拳的層次、達到練拳的高境界,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道德修為
以“孔孟仁學”為準則
形意拳作為關系人體生理和精神的修煉拳道,始終把武德和拳藝視為一種追求高品位的修養。而其行為和修煉的道德判斷、價值取向,則是儒家的“孔孟仁學”。
崇尚武德一直是形意拳門的優良傳統。形意拳門收徒傳藝,擇人甚嚴,特別重視人品,其涵養品德、陶冶性情、中庸之道、習武報國等修為都滲透于形意拳的各個方面,起著明顯的指導作用和積極影響。形意拳“防御為能、顧打結合”的技擊特色,體現了形意拳人以武德為先、先禮后兵,把爭取勝利的個性特征納入了“以禮而行”的范疇。“孔孟仁學”提倡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則表現為形意拳人的英雄俠義行為。
健身養生
以“天人合一”為境界
所謂“天人合一”,即是天人一致、天人相通。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笨衫斫鉃樘旒吹溃兰醋匀?。所以,世間一切人和事都應順其自然、合乎其道。形意拳運動以靈活肢體、疏通經絡的方式,對調節人體平衡、強化氣血運行起著整體的滋補和康復治療作用,其修煉的理想效果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即人體與心理的和諧、平衡。
太谷形意拳三體式的文化內涵:三體式,過去也稱三才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首先,習武人站三體式要有學習天、學習地的思想意識。學習天,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學習地,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要修煉心靈的高尚與純潔,以達“天人合一”之境。其次,調整身體結構,以整合人體后天疏散之力,從而達到身體協調的通靈之效。三是三體式拳勢體現陰陽哲學概念與實戰拳勢之基本特點。四是有“三生萬物之哲理”,演化形成“萬法出于三體式”之論。
形意拳的拳理“拳尊儒道釋,理合易醫哲”,充分體現出傳統形意拳高尚的文化品位。形意拳以心為始、修煉自我,不僅是技擊拳、健身拳,而且是文化拳、哲理拳、修為拳,練腦子的智慧拳。形意拳作為具有太谷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已經成為當地習武人的文化密碼和身份基因,不僅是流動的歷史“活化石”,更是一種文明傳承。
“以德領藝,文武兼修,快樂練功,強身壯體”是形意拳的習武理念。
傳承人
高寶東:
拳藝傳承 武道流芳
他不僅是武術愛好者,更是一位傳承的使者。他的工作讓這一古老的武術形式在當今社會中煥發新生,并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密切聯系。他就是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高寶東。
高寶東的形意拳之路,始于他的少年時光。1941年9月,高寶東出生于形意拳的發祥地山西太谷,自幼便與形意拳結下不解之緣。他幼承家學,跟隨父親高慶瑛練習形意拳,12歲時正式拜著名拳師吳治泰為師,吳治泰與高慶瑛均系一代宗師車毅齋(人稱車二師傅)的徒孫、劉儉大師(人稱鐵柱師傅)的弟子,這為高寶東打下了堅實的形意拳根基。
14歲時,高寶東憑借出色的天賦和扎實的基礎,考入由龐林太(國際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九段,中華武林百杰·十大教練)執教的“太原市青少年武術業余學校”,在名師的指導下,他的武術技藝得到進一步提升。
形意拳的特點在于它的剛柔并濟與實用性,注重內外合一,通過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高寶東堅持將形意拳的理論基礎與實際練習相結合,讓弟子們在實戰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課堂上,既有對傳統功法的講解,也有對現代社會的思考,展現了追求傳統與當代結合的完美平衡。
多年來,高寶東在武術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現為中國武術八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榮獲山西省“武術名家”“傳統武術高級教練員”“十大武術名師”“形意拳協會專家”等稱號。
在比賽場上,他更是成績斐然,曾代表國家隊參加“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一舉斬獲兩枚金牌;共計37次參加省、全國、國際武術比賽,榮獲47個第一名、4個第二名、2個第三名,26次獲一等獎;還獲得第六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代表拳種演示“形意拳特殊獎”。
除了自身武藝精湛外,高寶東在形意拳的理論研究和傳承推廣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貢獻。1995年,他參與編輯出版《形意拳術大全》,將自己多年的習武心得和對形意拳的理解融入其中,為形意拳的理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他還熔形意諸槍術于一爐,創編了“綜合形意槍”套路,稍加改動后被列為全國“形意槍競賽規定套路”,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形意拳》。此外,他還參與了《中國形意拳山西卷》錄像帶和《武術博覽》大型武術專題系列片的拍攝演練,2004年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演示的車式形意拳械音像碟14盤,通過多種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形意拳。
高寶東不僅繼承了形意拳的傳統技藝,還將其發揚光大。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和學習這項古老的藝術,使得形意拳的傳承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傳承方面,高寶東始終不遺余力。他曾任太谷形意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積極組織各類武術活動,推動形意拳在當地的普及與發展;他還擔任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體育老師,將形意拳帶入校園,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熱愛武術的學生;他還被世界高氏武術聯盟任命為終身榮譽主席,舉辦過世界高姓第三屆武術大會。如今,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寶東深感責任重大。
除了教學,高寶東還積極參與形意拳的推廣活動。他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武術賽事,并帶領自己的學員們獲得了多個獎項。他的努力不僅贏得了武術界的認可,也提升了形意拳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形意拳的流傳,與他默默的堅持與付出密不可分。在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寶東更是以獨特的視角詮釋著形意拳的當代價值。
此次高寶東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對形意拳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高寶東表示:“獲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一認定,既是對傳承人的高度肯定,也為形意拳的傳承帶來了更多政策支持與社會關注。未來,我會繼續努力,讓形意拳這一古老武術流派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布秉全
一生武韻 薪火相傳
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布秉全,他以拳為筆、以武為墨,書寫著對國家級非遺形意拳的熱愛與傳承。不久前,他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1945年,布秉全出生于太谷的一個武術世家。其父布學寬,是武術界國家級名家、形意拳一代宗師,1894年拜車毅齋為師習練形意拳,1918年出任太谷體育會主任兼九所學校國術教員,后任太谷銘賢中學國術教員、太谷國術館館長,1964年被選為第二屆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布學寬技藝超群,名揚海內外,為全民健身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父親的熏陶下,布秉全自3歲起便開始練習基本功。家中每日訪客不斷,皆是前來求教武術之人??吹氖蔷毴?,聽的是談拳,耳濡目染間,武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父親教拳,不僅注重外形,更強調內涵,要求他明拳理、懂勁節、曉內意、知用法。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影響了布秉全的武術生涯。布秉全幼承庭訓,在習拳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形意拳“兩手不離心,兩肘不離肋,出洞入洞緊隨身”的規矩;“手起身落,手落身起”的彈簧勁特點;“消息全憑后腳蹬”的腳掌妙訣;“伸脊洗髓”的鍛煉功法以及“柔化練法,柔化打法”的拳學思想與圓文化哲理。
布秉全的一生,與武術緊密相連。1969年,他從山西大學外語系畢業后,分配回太谷工作,先后在工廠、政府機關任職。然而,無論工作如何繁忙,他從未放棄對武術的追求。2005年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武術的習練、研究、傳承與弘揚中。
布秉全不僅兼任了山西省武術協會常委、省形意拳協會專家顧問等職務,還積極參與各類武術講學、賽事仲裁和媒體宣傳活動。他在《中華英才》《中華武術》等多家武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了《洗髓經》《鴛鴦腳制敵絕技》《布學寬年譜》《太谷形意拳史料研究》《武術文化擷談》等多部武術專著,為弘揚中華武術形意拳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布秉全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認為,傳承形意拳不僅是傳授技藝,更是傳承一種學術、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在收徒時,布秉全明確表示:“我不僅是你們的師父,也是你們的朋友?!彼麪I造了一個溫暖、樸實的拳學家園,與弟子們愉快地研究武學。他授徒傳藝,因人而異,多為口傳身授,注重讓徒弟們明白形意拳的“技擊內涵、健身價值、文化精神、哲理思想、品德修養”等多元功能。傳拳過程中,布秉全始終堅守“教拳育人,習武報國”的理念。
布秉全的弟子中,不乏佼佼者。如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教授李巧玲,她不僅是中國武術九段、武術國際A級裁判,還曾赴35個國家進行武術講學,教授的外國留學生遍及106個國家。還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武協副主席、中國武術七段盛松芬,中國武術八段、國家級裁判王文清以及趙玉祥、布援強、韓麗云等,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積極傳播形意拳,弘揚中華武術。
除了授徒傳藝,布秉全還致力于形意拳的宣傳與弘揚。他深入探究形意拳的傳承歷史與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堅持筆耕不輟,不僅在多家武術雜志上發表武術文論,還為《太谷報》先后撰寫了《形意拳文化》《太谷形意拳史料》等文稿。
近年來,布秉全多次應邀開展形意拳專題講座,讓形意拳走進校園。他還積極參與各級媒體拍攝宣傳形意拳的專題節目。他曾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中介紹“晉商·鏢行·形意拳”,在中國武術協會和國家武術研究院聯合攝制的《中華武藏》技術錄像中演示與講述形意拳的歷史源流、演練風格及技術特色。
如今,布秉全雖已八旬,但他對武術的熱愛與執著從未減退。他表示,“將繼續致力于形意拳的傳承與弘揚,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同時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加入到武術的行列中來,感受武術魅力、傳承武術精神。”
形意拳成就了布秉全的別樣人生。他以文武雙修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武中有道,拳中有文”的武術精神。
本期人文讀本參考《太谷形意拳》《武術文化擷談》等書籍,文章內容有增減,由本報記者武玲芳整理,圖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