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7
王 麗
作為土生土長的介休人,因長年在礦區生活,我對自己的家鄉了解極為有限,走在路上倘有人問起介休那一條條獨特街巷名,我并不能準確指路。對介休鄉村更是寡聞少見,較為熟悉的屈指可數,其中便有我數度前往的坂地。
坂地位于綿山腳下半山區半丘陵地帶,與綿山一樣歷史悠久。傳說介子推背母上綿山,路過此地為躲避晉文公,藏身于一處坂壁,“坂地”因此得名。
歷史上以農耕為主的坂地因缺水少雨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狀態,有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坂地村、吳家山,吃水很艱難,洗臉水還要做了和和飯”,形象描繪了坂地曾經的困境。
這種畫面如今只存在于當地老人的深情回憶和本村導游的精彩講解中,當我有幸走進坂地時,這里已是一番全新面貌。
與坂地第一次結緣是在八年前,那時我們洗煤廠與坂地合作的矸石填溝造田復綠項目有了新進展,為做好宣傳報道和影像留存,廠里安排宣傳部人員跟蹤拍攝。這天,手頭工作稍緩,我便跟隨前往,想一睹這個由“黑”變“綠”環保治理項目的真容。
與想象中不同,我面前的作業現場完全不見矸石的黑,入眼皆是土地的黃和莊稼的綠。伴隨著一聲聲低沉有力的轟鳴,兩臺推土機來回往返,灼熱的陽光密匝匝灑落下來,為剛翻新的泥土覆上一層黃澄澄的亮色。
與這邊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一片齊腰深的玉米地里,一位中年農民正在不緊不慢地除草。他身穿灰黑色長袖長褲,黃黑面龐盡情接受著陽光的炙烤。
簡單攀談后得知這位農民大哥是作業場監管人,閑不住的他邊看護場地邊干農活:“這片玉米地就是矸石覆土來的,以前是一條廢溝?!弊鳛橐恢痹谔镩g辛勤勞作的本村人,看得出大哥對現下狀況很是滿意,言語中流露著對土地的別樣深情:“都說地里有糧心里不慌,眼看一片片荒溝變成耕地,這是我們的底氣呀。聽村干部說這回新整出的地要種棗樹和芍藥花,我們坂地不僅要綠起來,還會美起來?!?/p>
看著沉浸在勞動快樂中的大哥,嗅著空氣中彌漫的清新泥土氣息,我突生一個想法,于是拿起一小塊剛從地底下挖出還飽含著水汽的新鮮黃土問:“大哥,我裝些新土回去種花可以嗎?”
“不行,不行……”我正詫異間,大哥又說:“這是不見陽光的生土,得用肥養‘熟’才能種花種菜呢?!贝蟾缈鞓匪实男β?,與推土機的轟鳴聲混合在一起傳出很遠。
2018年,我國首次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坂地當年便組織了系列慶?;顒?。對這個獨屬于農民的節日我有著極大興趣,于是在“豐收節”當晚,與朋友相約到坂地參觀。
坂地雖處于山區,但入村道路極其寬闊平坦,村口還有規劃平整的停車場。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畫風格的“坂地”村名標識,一眼望去,村里早已是燈火輝煌、人聲鼎沸。
踏入村牌坊樓,耳邊便響起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淀粉腸、棉花糖、羊肉串等小吃與其它景點大致相同,但如此之多的小吃攤在夜間齊聚于古村落,足以說明這里人氣之旺,身旁一位游客極其形象地道出當時游人如織的情景:“感覺全介休的人都來了。”
我們先沿一段鋪呈著磚石的坡路緩步向下,路兩邊有彩燈照亮,沿路村居院落里擺放著秋千、石碾等設施,更有金色玉米堆砌的獨特造型,吸引著游人駐足停留。
坡路盡頭,地勢豁然開闊,游人大量聚集于此,樂器震響中,精彩節目正在上演。我們正好趕上《西游記》“高老莊”劇目演出,到“豬八戒背媳婦”片段時,沉浸在演員幽默詼諧表演中的觀眾,不時爆發出的鼓掌聲、喝彩聲和歡笑聲響徹夜空。
看了一會演出,我們沿村繼續游覽,溫潤的秋風輕紗般拂過臉龐,令人感覺極為舒適。正行進間,聽一位照看彩燈的本村人說:“趕緊去半畝方塘搶個位置吧,一會有打鐵花表演呢?!?/p>
這個意外消息立時讓我們興奮起來,半畝方塘之名取自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钡娙荷江h抱間一池碧水靜臥,塘壁為青石所筑,上修仿木質圍欄,還有一座仿木結構廊橋穿塘而過,其景之秀之美仿若置身江南。
夜燈照耀下,靜謐的水面投映著民窯的青磚黛瓦,朦朧的月光也在水波上灑下銀白碎影,方塘四周早已站滿游人,但人群并不喧嘩,大家都在靜靜等待一場視覺盛宴的開啟。
一道金光從水塘邊閃過,轉瞬化作無數金花,如金秋綻放的菊花朵朵舒展開來,又如漫天繁星紛紛揚揚灑落,隨后萬朵金花又匯聚成兩個巨大無比、快速旋轉的金色陀螺,與碧綠水面交相輝映,波光粼粼。圍觀人群被這壯觀景象深深震撼,歡呼聲、驚嘆聲和鐵花噼里啪啦的爆裂聲交織在一起,仿佛流淌在金秋的幸福樂章。
2022年春節假期,與弟弟們難得歡聚,品嘗完美味佳肴滿足了味蕾需求后,家人一致提出“想去附近轉轉”,我略一思忖說出“坂地”,小弟率先響應:“好啊,就去坂地,網紅村?!?/p>
小弟沒有說錯,早春天氣雖然清冷,但處處洋溢著喜慶、熱鬧與歡騰的坂地,依舊吸引著眾多游客到來。
村口紅綢扎成的彩樓上懸掛著紅色宮燈,高高電桿上掛著巨大中國節燈飾,各家各戶門前有火紅對聯和大紅燈籠,果然中國節日最配中國紅。
村路旁、各個院落內都擺放著動物、花卉等造型彩燈,每個景觀、每棵大小樹,包括修剪整齊的綠化帶上都裝飾了彩燈和燈帶。
村道上,游客熙熙攘攘,孩子們歡笑著奔跑嬉戲,年幼的侄兒侄女混雜其間,手中糖葫蘆鮮紅的色澤和晶瑩的糖衣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光芒。
村中觀景亭赤柱紅廊、飛檐青瓦,既是醒目的地標建筑,也是觀景好去處。站在亭上舉目四望,田野風貌皆入眼簾,排列有序的梯田雖然還沒有覆蓋蔥郁的莊稼和鮮綠的蔬菜,但一塊塊田地上整齊延展的田壟給大地增添了生機。
在新舊村交界處,我們碰到同樣攜家人前來游玩的汾礦集團環保監測中心負責人。他感慨地說:“坂地村容村貌整治的確是成效顯著,所以才能留得住人、引得來人。如今棗樹、芍藥種植也成規模了,過幾個月會更美?!?/p>
行程最后一站我們來到村口展館,這里有展示老式家具和家用品的記憶館,有陳列舊式農耕用具的農耕園,有推廣農家手工藝品的手工坊……豐富的展陳讓人流連忘返。
農產品種類也很豐富,沙棘、酸棗是系列產品,小雜糧主打富硒和綠色,還有各種野生藥茶,令人目不暇接。
返程途中,小弟對老同學的推薦仍是念念不忘:“若春暖花開有時間,再來坂地,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