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15
張越
張越,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宣講員,同時也是和順縣石拐會議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過去的5年,她記不清多少次奔波于縣城與紀念館之間,每日往返120公里,也數不清講述了多少次石拐會議的故事。每一次講述,她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便更深一分。
展柜前的青春淚光?
剛來紀念館時,張越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更多來自于書面。展陳簡單、資料有限,手持泛黃的文稿和模糊的照片,向偶爾到來的游客復述歷史。那時更多依靠老館長的口傳心授,她雖心懷敬意,卻總覺得這段歷史離生活有些遙遠。
變化,發生在2021年。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石拐。有一次,她帶領一群中學生參觀,一個女孩在中日裝備對比的展柜前駐足良久,輕輕地說:“他們當年真的太不容易了……”這個小女孩聲音哽咽,眼神卻異常明亮。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她的講解,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在喚醒一種精神、傳遞一份信念。
鋼筆尖上的歷史溫度
從那以后,張越不再滿足于僅做歷史的復述者。她和同事們一起走進石拐及周邊村莊,走訪老戰士、老黨員的后人,收集散落民間的實物和口述史料。在和順縣橫嶺鎮的一個偏遠山村,一位老奶奶顫巍巍地拿出丈夫留下的抗戰時期繳獲的鋼筆。接過那支筆,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
她們還努力讓紀念館“活”起來。通過聲光電技術和沉浸式場景復原,歷史變得可觸可感;通過創排晉劇《石拐燈火》、開發“重走抗戰路”徒步線路、與中小學共建“行走的思政課”,紅色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走進人們心里。
燈火不滅的精神傳承??
最感到欣慰的,是看到紀念館的變化給鄉親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游客越來越多,石拐村和鄰近村莊的鄉親們辦起了農家樂、民宿,地道的農家飯、山野菜成了招牌。一位大爺笑著說:咱也吃上‘旅游飯’了!”
5年間,她親眼見證石拐會議紀念館從深藏山間的“紅色記憶庫”,蛻變為激活一方水土的“精神引擎”。作為一名紅色文化講解員,張越深知,自己講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信念的力量;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奮斗的精神。
未來,她將繼續扎根這片土地,用樸實的“群眾語言”,講好紅色故事,講透黨的創新理論,讓石拐的星火點燃更多人心中的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