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5
圖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曉華正在制作木版年畫。
圖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 記者 張昊宇 攝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蓖醢彩倪@首《元日》中,描述了宋朝百姓在過年時會掛年畫、貼桃符,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年畫就已經在民間流行。
平遙地處晉中腹地,毗鄰平陽府,受平陽木版年畫影響,平遙木版年畫與其風格接近,年畫主題獨立,制作工藝沿用傳統方式,紋樣皆是復制傳承。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木版年畫已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年輕一代已無人問津,傳統年畫一度式微。
今天,在一代代匠人的堅守與求變中,這門古老的技藝正重新煥發生機,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探尋著通往未來的路。
刀筆春秋——
刻印在木板上的千年古韻
平遙木版年畫的魅力,深藏于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工藝之美。得益于平遙古城歷史上發達的金融業和繁榮的商業,雕版印刷技術在此尤為興盛,為木版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不僅是節日的裝飾,更是承載著百姓祈福納祥、驅邪避害美好愿望的精神圖騰。
平遙木版年畫是繪畫、雕版、印刷、民間文學、民間戲曲、民間信仰等多種藝術與文化的融合。制作工藝復雜,藝術水準高超,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影響很大,文化含量密集,地域風格豐富,藝術形式和載體極具有中國特色。
平遙木版年畫是以傳統的水印方法印刷的年畫,用傳統年畫最初的工藝墨版印刷、手工染彩制作完成。內容以神祇文化為主,繼而發展成為神祇文化與歡樂吉祥多元文化的民間美術形式,是人們對平安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審美情趣,年畫的尺寸大小隨著老百姓的實用和需要而定,運用注重人物傳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畫面完整、造型夸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對比,艷麗明快。平遙木版年畫中的神祇文化,歷史延續性強,有年畫實物和文字題記表明,至少在明、清時代已在平遙民間盛行。
平遙木版年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曉華介紹:“與其他木版年畫相比,平遙木版年畫畫面拙樸、夸張,每幅都有定式,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最初的單版印刷、手工填色形式,畫面線條簡單,染色鮮明,被人們稱為木版年畫中的‘化石’?!?/p>
薪火相傳——
在堅守中突圍的當代匠人
輝煌的歷史背后,是傳承的艱辛與匠人的孤獨堅守。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印刷的年畫成本低廉、樣式新奇,迅速占領市場,手工木版年畫的需求一落千丈,“守著金飯碗沒飯吃”是當時許多傳承人的真實寫照。
鄧曉華,便是這條堅守路上的傳承人。2009年,鄧曉華成立了平遙木版年畫工作室。幾年來,近30塊平遙木版年畫經他之手得到整理復原,清代《平遙祭星神像圖》復刻是其代表作。
傳說中,每年正月初八是諸星聚會之期,在這天祭祀,便能得到星君的垂佑。當晚星斗出齊后,各家各戶都要舉行祭星。隨著時代發展,這種祭星習俗已經被人們漸漸忘卻,但農業時代人們樸素的信仰被以平遙木版年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在復刻《平遙祭星神像圖》時,鄧曉華采用傳統手法,將圖文刻在一整塊木板上,再加墨印刷,然后在印張上手工彩繪。九星九塊木版,各個人物傳神,風格形式多姿多彩。
“明清時代,這種技法已廣泛用于年畫的印制。當時,民間年畫達到鼎盛階段,印刷作坊分布于平遙縣的縣城鄉村?!编嚂匀A說,在找尋老版年畫的過程中,許多廢棄的老窯、古宅都曾帶給過他驚喜。
他的復刻作品還包括多版本的《土地爺》《灶王爺》。在平遙流傳至今的老版年畫中,人物神情、動作等細節都逐一可見。
“每張年畫都有一個故事,代表一種年俗?!编嚂匀A說,直到現在,在平遙人心中,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
古版新顏——
傳統年畫叩響現代生活之門
保護并非意味著將其束之高閣,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時代、走進生活。如今的平遙木版年畫,正在匠人們的共同努力下,進行著一場華麗的蛻變。
創新首先體現在產品形態上,匠人們將年畫中的元素提取出來,應用于包裝設計、品牌聯名之中,實現了與傳統文化的跨界對話。
其次,應用場景也極大地拓寬了。得益于古城旅游業的發展壯大,木版年畫制作技藝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游客們不僅購買成品,更渴望體驗制作過程。由此催生的年畫體驗工坊應運而生,游客們可以在匠人指導下,親自動手印刷、染色,還可以設繪畫稿,親自刻制印版,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2009年始,鄧曉華與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合作,開始復原、復制平遙木版年畫。為此,他拜訪了平遙當地諸多的老藝人,遍地找尋留下來的老年畫,并在平遙當地開設“言容堂”,專門從事此項工作。他的作品還由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帶回美國總部贈送給國際友人和基金會各國董事??逃〉摹对钔鯛敗穭t被選為2013年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紀念品。
從家家戶戶的門神護佑,到走入廳堂的藝術收藏,再變為日常生活的創意點綴,平遙木版年畫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年貨”到“文化符號”的價值躍遷。
那一聲聲清脆的雕版聲,那一張張鮮艷的印畫,正是在守正與創新的平衡中,叩響著現代生活的大門,續寫著跨越千年的年味故事。
記者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