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3
張國柱
平遙古城東南,深藏著一座古韻悠長的中國傳統古村落——朱坑鄉喜村。多年來我數度踏入這片土地,每一次造訪拍攝,那零落凋敝卻又沉淀厚重的歷史遺存、陌生又熟悉的鄉間面孔與質樸習俗,以及生機盎然的田野樹木,總能讓我在悠然自得中收獲無盡的歡愉。
喜村現存明清古建筑十余處,自去年起,古建修復工程漸次展開。那些曾殘垣斷壁、碎瓦頹垣的破敗景象,而今正徐徐回歸往昔的輝煌模樣,仿佛重現了這個村落曾經的繁盛光彩。
喜村為晉商毛氏家族的發祥地,擁有多處晉商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毛家十四院”,包括威嚴的毛家堡、氣派的毛家大宅院、文雅的毛家書院、莊重的毛家祠堂與雅致的毛家花園等,這些建筑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宛如一部立體的晉商文化史書。毛氏家族先祖毛鴻翙曾任日升昌票號二掌柜,其非凡的商業智慧與創新精神為毛家奠定了堅實的財富根基;至其孫毛履泰時,家族事業更臻巔峰,毛家票號的生意版圖在全國鋪陳開來。
然而,繁華終難永駐。如今,那些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毛家大院,只能在沉默中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踏入大院,雖修復尚不完整,但青磚灰瓦、飛檐翹角間,古樸與精美的氣質已然溢出,處處彰顯著曾經的奢華氣派。屋舍中庭、花園的裝飾華美考究,就連過門石、茅廁、狗洞等細節之處,亦雕琢得一絲不茍,遙想當年毛家生活的奢華,令人不禁神往。
晨光熹微,一縷縷初陽灑在毛家祠堂的青磚灰瓦上,光影交錯間,古老的建筑更顯莊嚴肅穆。祠堂是家族榮耀的象征,更是家族理念的凝結。始建于明代的毛家祠堂,雖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 年)的重建記錄,仍清晰見證著歲月的流轉。這里曾是毛氏族人祭拜祖先傳承、家風的圣地,如今則成為晉商文化的重要象征。
毛家書院,原為毛家子弟讀書之地。晉商一向重文化教育,經商之余,必為子孫延請名師、設立私塾,以期子孫知書達理、遵規守矩。書院內,陽光透過木窗,斑駁樹影搖曳在歷經歲月滄桑的破舊書桌上,微風拂過,紙頁沙沙作響,似是百年前毛家子弟的朗朗書聲穿越時空而來,又似壽鏡吾先生微笑著吟誦“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在這片深宅大院間旅拍,感受迥異于他處晉商建筑的別樣風情。因在這方庭院中,曾真實存在過那些叱咤風云的晉商身影。身著晉商時期傳統服飾,挽起發髻,戴上華美頭飾,漫步于深深庭院,耳畔似聞昔日喧囂,仿若重返商貿繁榮的黃金時代。那一刻,你不再是行色匆匆的游客,而是百年前的晉商少奶奶或少東家,在舉手投足間盡展當年神韻。
喜村作為典型的北方漢民族傳統村落,除了數量眾多的深宅大院,那些神秘難測的古建影壁,依著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巷參差錯落,與四周“枯藤老樹”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古老質樸的畫卷。
對于旅拍者而言,漫步村中街道,自有一番別樣意趣,條條青石小巷,皆在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如今的寧靜。偶遇一位曾與我們合影的老人,數年未見,再次相遇,雙方皆滿心歡喜,重新合影留念。老人皺紋更深,精氣神依舊,臉上洋溢著滿足的微笑,身旁是四五歲的活潑小孫兒,眼眸靈動,催促著老人讓他爬樹。
此情此景,恰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般與世無爭、寧靜祥和的生活氣息,怎不令人向往?
喜村人堅守著傳統民風民俗。每至春節,社火表演便熱鬧開場,舞龍、舞獅、高蹺、抬閣、旱船等輪番上演,鄉村節日氛圍濃郁。一次到訪時,正逢山西省文聯“強基工程”新春特別行動走進喜村,開展“我們的春節·歡樂中國年”文化惠民活動。舞臺上,舞蹈、相聲、戲劇、魔術等節目精彩紛呈;臺下,演員們的生動表演與村民們的熱情投入交織,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在喜村的文化活動中,非遺文化傳承格外引人注目。這里保留著諸多傳統手工藝,剪紙、刺繡、蒸花饃等尤為出色,活動現場兩側的簡易展臺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剪紙圖案精美、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刺繡色彩斑斕、針腳細膩,盡顯喜村婦女的靈巧與智慧;花饃更是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根據用途捏成形態各異的動物模樣,蒸熟后憨態可掬,惹人憐愛。
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農耕文明,是漢民族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先秦時期民間傳唱的《擊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毕泊迦死^承了農耕文明順應時序、因地制宜、遵循規則、和諧共生的理念,勤勞質樸的他們,讓這一理念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喜村的紅薯遠近聞名,它色澤紅潤質樸,形態各異,散發著香甜氣息。在艱難歲月里,紅薯曾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口糧,滋養著對甜蜜生活的渴望。如今,生活富足,紅薯也從救命糧變成了時代更迭的見證者。
午間餐桌上,主人端上一盤拔絲紅薯,瞬間喚醒了我們沉睡的味覺記憶。紅薯紅里透黃,糖絲晶瑩剔透,二者相融,堆成一座小山,熠熠生輝。我們迫不及待地舉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塊,金黃糖漿拉出長長絲線,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細線,刺激著味蕾。輕咬一口,軟糯紅薯與甜蜜糖漿交織,這場味覺盛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隨后,主人拿出當地蘋果招待。將蘋果貼于臉頰拍個特寫,“人面桃花相映紅”,把桃花換成圓潤蘋果,也別有一番意趣。
提及田野,每至秋季,喜村便是一幅金色畫卷。莊稼成熟時,田野一片金黃,稻穗低垂,玉米飽滿,豐收氣息彌漫在空氣中。想象著身穿漢服,長發飄飄,漫步在這金黃田野間,遠處古樸村落與夕陽相映,仿佛一切都籠罩在燦爛光輝之中?;蚴菗Q上粗布短衣,肩挎竹籃,晉商大院的大家閨秀瞬間化作農家小院的小家碧玉,甜美可人。
湛藍天空下,遠處山巒若隱若現,起伏線條勾勒出大地輪廓,偶爾幾聲雞鳴犬吠,打破寧靜,卻又平添幾分生氣。
喜村,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等待著我們用鏡頭描繪,用心感受。在喜村旅拍,快門按下的一瞬,仿佛定格了時光,將往昔的繁華與滄桑永遠留在鏡頭里。
我們從“看畫人”變成“畫中人”,見證晉商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交織出的怡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