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3
周 至
自然萬物,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有人喜月,有人愛風,有人喜觀星,有人愛聽雨,無可厚非,都是常態。天然的,有時就會愛黃昏夕陽,愛大漠孤煙,愛繁星點點,愛風雨交加……但因喜歡某一事物而被人記住,因書寫某一事物而名動一時,也是一樁趣事、幸事。
作家劉東升因工作調動居于祁縣時,得知當地有過天陰的習俗,便寫了一篇長文《過天陰》,以名其俗,先后發表在《散文選刊》《山西日報》等報刊,并獲2017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年度散文二等獎。
古人遇喜而名物,如“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月”“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大文豪蘇軾為百姓祈雨而寫下《喜雨亭記》。祁縣人過天陰的鄉俗,自《過天陰》一文而聞名于世,農耕文化的傳統習俗,得以傳承和宣揚。
劉東升,筆名冬聲,中國作協會員,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著有《與書共舞》《朝圣故鄉》《過天陰》等,做收藏30余年,多是民間的木版年畫、古碑拓片、山西古代名流字畫等。劉東升對故鄉有著深沉的愛和情感,多年潛心研究鄉邦文獻,搜集整理與晉中傳統文化相關的木雕、拓片、古籍等,弘揚地域文化,傳承民間藝術。最為顯著的,莫過于對風塵三俠傳奇的挖掘整理。
唐代傳奇《虬髯客傳》寫:隋末亂世,紅拂女、李靖、虬髯客三個俠客邂逅于靈石水頭鎮的一家客棧,相談甚歡,意氣相投,結為知己,建功立業……“風塵三俠”的情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被后人廣為傳頌,并以多種文化形式表現,如改編為《紅拂記》《虬髯翁》等,其題材圖案出現在瓷板、書畫等,流傳甚廣。
劉東升工作室掛著“風塵三俠”的畫作、書法,擺放著“風塵三俠”的木雕、瓷雕、泥塑等,他逢人必講風塵三俠的傳奇,他為“風塵三俠”辦過展覽,寫過多篇文章,不遺余力宣揚義氣三俠與家鄉靈石的關系,那段湮滅在歷史塵埃的故事,在他的努力下,一點點被大眾了解和熟知。
2025年7月,《火花》雜志刊載了劉東升中篇小說《風塵三俠奔靈石》,他用藝術的手法和生動的表達,再次詮釋了“風塵三俠”的俠義之氣,更將故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功績為人所知,宣之于口。
為了講好這段千古傳奇,劉東升花了10年時間整理構思,光草稿本就用了好幾個,他沉浸在這個故事中無法自拔。自古亂世出英雄,俠義真豪杰,他盡其所能搜集藏品、挖掘史料,不斷還原和連綴這段傳奇。翻開史書“機緣”二字,比比皆是,所謂命數大抵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巧,三人邂逅于靈石,建功立業于初唐,千年后,劉東升專注家鄉文史收藏研究,挖掘出這段傳奇。這是一段機緣。
作為研究考證的課題,“風塵三俠”在劉東升的書寫和講述下,越來越為世人所熟知、傳頌。韓信嶺、韓信廟、三灣口、冷泉關……這些家鄉靈石的名勝、關隘,在他筆下,生動活潑起來,山水清晰悠遠,歷史近在眼前。他說,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從歷史塵埃中發覺閃閃發光的點,經過演繹和還原,讓那些蒙塵的人和事熠熠生輝。
古人云,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劉東升讀史不忘來時路,賡續地域文化,弘揚民間薈萃,他修志問道,著述文字,數十年如一日,深度推介靈石及周邊地域文化,赤誠之心,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