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0
煤礦井內智能采煤機精準作業,數據流取代人工巡檢;平頭融合發展區物流車輛穿梭不息,“飛地經濟”加速落地;瀟河部落游客燒烤露營歡笑不已,農旅融合繪就鄉村新景……秋日時節,壽陽大地處處涌動著轉型發展熱潮。
近年來,壽陽縣錨定“爭當發展排頭兵、建設幸福新壽陽”目標,聚焦傳統產業、飛地經濟、特色農業等協同發力,構建起多點支撐的現代化產業格局,走出一條資源型縣域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傳統產業智變
蹚出綠色新路子
“過去,井下巡檢全靠人工,費時費力還危險。如今,機器人代替人工,數據實時監控,安全又高效?!?月28日,在壽陽縣新元煤礦集控中心,5G+智能化礦井建設辦公室主任冀杰指著大屏幕上的實時監控畫面向記者介紹。屏幕上,5G信號實時傳輸井下瓦斯濃度、濕度、采煤數據及綜采、掘進、運輸場景,清晰顯示著人工智能為采礦帶來的便捷。
壽陽縣作為全國重點產煤縣,始終把推進智能礦井建設作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著力點,通過技術創新,構建起全域覆蓋的“智慧網”,讓煤炭開采邁向科技引領的新紀元,率先實現了礦井無人化、自動化、可視化運行,做到采掘智能控制、語音視頻和數據通信一體化,智能礦井建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坐落于壽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西奧泰科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深耕煤機裝備領域,專注進行煤礦掘進、支護等核心設備的研發、制造與檢修服務。公司憑借先進技術和創新實力,成功研發出EBZ系列智能掘進機、智能掘錨機及電子圍欄等多款高端裝備,相關產品已全面投入市場,為煤礦企業實現高效、安全、智能化開采提供了可靠的設備支撐。
當前,從“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到“全系統智能化煤礦”,從單一監測系統到多系統綜合集成,壽陽在智能化礦井建設領域邁出鏗鏘步伐,全國5G智能礦井示范從單一正變為多元。
“今年,我們全面鋪開七元、麥捷、亨元、祥升4座礦井智能化改造建設。截至目前,共建成6座智能化煤礦及82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礦和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數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市首位?!眽坳柨h能源局黨組成員、能源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弓繼軍介紹,短期目標是在明年年底,全縣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開采。在此基礎上,全面推廣“華金中”智能管理模式,驅動生產流程持續優化與資源要素高效配置,讓昔日的“黑領勞動”蛻變為“白領科技”,安全生產管理從“經驗決策”大步邁向“智能預測”。
數實融合破圈
打造發展新引擎
在壽陽縣太晉一體化平頭融合發展區美宜佳山西物流中心,記者看到整齊排列的倉儲貨架上,擺放著近千種貨品,每個貨架中間有一條自動傳送帶,每個商品下面都配有電子條碼,物流中心收到線下門店的電子訂單后,貨架上相應貨品的電子條碼就會亮起并顯示貨品數量,工作人員根據亮燈提示將貨物放進自動傳送帶上,僅需6至8秒即可完成一次智能化物流分揀動作。
這一高效的智能化場景,是壽陽縣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縮影。全縣以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節點為牽引,把平頭融合發展區列為引領全縣發展的“三件大事”之首,把建設數字化交通產業園、鋼材數字化加工基地和智算中心作為三大攻堅重點,支持跨園區合作和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鏈分工協作,全力打造200億產業集群,促進數實深度融合。
“三年來,太晉一體化平頭融合發展區從規劃變為了產業,創新‘飛地經濟’模式,引進路橋、美宜佳等省內頭部企業,落地太原師范學院(壽陽校區)、路橋驛站、智算中心等20個項目,營業收入達到75億元。未來,平頭融合發展區將繼續以太晉一體化發展‘橋頭堡’為定位,堅持產業向新而行、開放向融而行、創新向效而行,全力打造飛地經濟示范區、科技創新示范區、城鄉協調示范區、康旅融合示范區,讓融合區成為壽陽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首創之區’。”太晉一體化平頭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宏亮說道。
在聚力推進下,新產業層出不窮,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智慧物流、智慧建材等7個領域的新產業如雨后春筍,特別是智算中心、通航園等搶占未來賽道的新業態超前布局,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積蓄了強勁動能。在現有產業基礎上,融合區還以美宜佳山西物流中心和鹿泉驛站為依托,積極引進一批零售倉儲、冷鏈物流企業,打造輻射“太原—晉中—陽泉”的物流集散中心,“飛地經濟”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
特色農業提質
激活鄉村新活力
在景尚鄉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創新中心,耕地地力提升、玉米種植技術和晾曬存儲等成為農業攻關的新課題。這里圍繞大田管理數據化、全套農機智能化,建設了萬畝數字水肥一體化園區,成功申報了“科技小院”。
在西洛鎮區域農業大數據中心,通過“專家智庫”的智慧之光與“數據平臺”的精準之力雙輪驅動,傾力打造智慧農業示范樣板,為壽陽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科技支撐。
在南燕竹鎮南燕竹村,依托土地“雙層托管”,帶動產業項目建設、農機聯盟發展、農用設備更新,實現了農民、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組織三方合作共贏,真正解決“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的問題……
聚焦有機旱作課題,壽陽縣用好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精準定位旱地綜合利用,不斷完善“中農院研發、省農大篩選、大企業集成、合作社示范、小農場推廣、承包戶受益”科創體系,推動糧食生產屢創新高,玉米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力打造“華北有機旱作農業之芯”。
“近年來,壽陽始終堅持‘穩糧’與‘增收’并重,深耕有機旱作農業,筑牢糧食安全根基,以科技賦能、模式創新推動糧食產能與品質雙提升。”壽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曉峰表示。同時,積極探索農旅融合新路子,充分盤活鄉村優質生態資源,推動“農田”變“景點”、“農品”變“商品”,讓有機旱作的“糧袋子”更穩,農旅融合的“錢袋子”更鼓。
走進西洛鎮段廷村,稻穗隨風搖曳,小蟹在田里穿梭,一幅“稻垂蟹棲”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去年,段廷村在發展水稻種植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傳統模式,嘗試“稻蟹共生”立體種養,今年共種植水稻300畝,養殖螃蟹4萬只,“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成為產業發展新優勢,“北方小江南”的美景也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觀賞。
從稻田往南走10分鐘,就是瀟河岸邊燒烤部落,依托瀟河沿岸16公里的旖旎風光與原生態風貌,西洛鎮全力打造“怡然見晉中·瀟河岸邊”文旅項目,聚力培育“瀟河岸邊”燒烤露營新業態,構建省城周末“一小時”出游圈,擦亮農旅融合發展新名片。
“現在,瀟河岸邊從吃喝到游玩,配套服務一應俱全,到了中秋節前后,游客在燒烤露營的同時還能捉螃蟹、嘗新米,村民們也靠著農旅產業過上了安穩幸福的好生活。”段廷村黨總支書記趙繼斌說道。
如今的壽陽,蓬勃向上、奮進爭先,正以多元產業協同共進,加速邁向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