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碧血丹心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一部用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民族史詩。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踐行理想,用堅毅守護夙愿,用鮮血澆灌夢想,用錚錚鐵骨詮釋“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他們的名字或許無人知曉,但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上。
國家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是歷史最沉重的注腳,彰顯出黨和國家對烈士的銘記與崇敬。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烽火中,晉中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無論是胡光、朱寶琛等血沃故園的桑梓忠烈,抑或是丁思林、何云等魂歸熱土的異鄉赤子,他們把青春與熱血化作抗擊敵人的磅礴力量,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這些鐫刻在青史上的姓名,唯有銘記,方知和平之珍貴;唯有傳承,始得精神之永續。
丁思林
(1913-1939)
丁思林,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丁家崗人。早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舉世聞名的長征。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隨八路軍開赴山西,先后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一營營長和新一團團長,參加過娘子關、神頭嶺等著名戰斗。1939年7月8日,在榆社指揮部隊突圍時中彈犧牲,年僅26歲。1939年11月16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撰寫的《悼丁思林同志》。
2014年,丁思林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胡光
(1917-1941)
胡光,原名胡殿基,太谷縣貫家堡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延安陜北公學畢業后,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治部秘書科科長。1939年冬,調任榆(次)太(谷)路西抗日政府聯合辦事處主任,以雜貨鋪為掩護,秘密發展黨員。1940年1月,任中共榆(次)太(谷)路西縣工委書記。1941年5月23日凌晨,為解救被日偽軍圍困的縣長呂惠民等人,主動引開敵人,腹部中彈。為保黨組織安全,他用最后一粒子彈射向自己,壯烈犧牲,年僅24歲。
2015年,胡光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朱寶琛
(1904-1941)
朱寶琛,原名朱昌蔚,又名朱寶善,平遙縣北營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擔任北平學生紀念九一八事變一周年大會總指揮。1933年,到察綏抗日同盟軍開展政治工作。1937年,回到平遙負責統戰工作,動員組建游擊隊。1938年,朱寶琛擔任中共汾陽縣委書記,后調到戰動總會工作,他帶著家人及店鋪財產報到,可謂是“傾家蕩產為抗日,全家老少去革命”。1941年,任雁北支隊代理參謀長,同年秋日軍“掃蕩”晉察冀邊區,朱寶琛率警衛連突圍時犧牲,年僅37歲。
2015年,朱寶琛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何云
(1905-1942)
何云,原名朱士翹,浙江省上虞縣朱勝村人。九一八事變后,他毅然從日本停學回國,投身抗日救亡活動,曾協助宋慶齡、何香凝工作。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何云接受了籌辦《新華日報》(華北版)的任務。1938年12月19日,華北分館成立,何云任華北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他培養了大批印刷干部,并建立采買機構、組織運輸隊、創設文具制造廠,成為華北文化工作的組織者之一。1942年5月,在十字嶺突圍戰中犧牲,年僅37歲。
2014年,何云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黃君玨
(1912-1942)
黃君玨,女,原名黃維佑,湖南省湘潭縣人,14歲時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根據黨組織安排到太行山根據地工作,先后在太行文化出版社、《新華日報》(華北版)擔任總會計兼報社經理部秘書主任等職務。1942年,在日軍大“掃蕩”突圍中,黃君玨跳崖犧牲,年僅30歲。
2015年,黃君玨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史子謙
(1900-1942)
史子謙,名克讓,字子謙,榆次史家莊人(今張慶鄉北胡喬村)。1917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接觸馬列主義,萌生革命思想。1937年,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第一二九師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長。在百團大戰中負傷,后任八路軍陸軍中學副校長。1942年,軍校在轉移至河北沙河縣五指山一帶被包圍,突圍時因腳傷殘被俘。面對日軍誘降與酷刑,他堅貞不屈,最終壯烈犧牲,年僅42歲。
2015年,史子謙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梁學岸
(1909-1942)
梁學岸,原名梁學祿,平遙縣杜家莊村人。193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與任行健組建平遙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北營、長壽學校聯合黨小組。1936年,在五寨開展抗日宣傳并主編抗戰刊物《動員》。1938年,先后兼任《抗戰生活》《新西北》等報刊總編輯。1940年,擔任五寨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任地方游擊大隊大隊長。1942年8月,縣政府駐地遭日軍突襲,身負重傷的梁學岸將縣政府銅印和文件交給同志后繼續阻擊追敵,彈盡后犧牲,年僅33歲。
2015年,梁學岸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薛佑之
(1907-1942)
薛佑之,又名薛維祺,山西省陵川縣三泉村人。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加入陵川縣犧牲救國同盟會,并組建抗日武裝。1940年,任平介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組建游擊隊,帶領隊員在同蒲鐵路沿線對敵人展開破襲戰。1942年1月,在平遙南良莊被捕,同年9月犧牲,年僅35歲。
2015年,薛佑之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武克魯
(1921-1945)
武克魯,原名武師曾,小名曾興兒,祁縣夏家堡村人。1938年參加祁縣抗日游擊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起,歷任白晉游擊隊指導員、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三營七連連長、祁縣獨立營副營長等職。1942年2月22日,率部僅用十幾分鐘和一顆子彈全殲守敵一個小隊,創造“一顆子彈打魯村”的傳奇,被《新華日報》(華北版)專門報道。1945年6月5日,武克魯在返回路東抗日政府駐地途中被包圍,為全力掩護同志突圍,身負重傷后犧牲,年僅24歲。
2015年,武克魯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桂干生
(1911-1945)
桂干生,原名桂本宏,河南省羅山縣桂店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歷任團政委、師政委。1937年9月,隨劉伯承師長挺進太行山區。12月,帶領30名干部奔赴冀西地區,建立起一支800余人的抗日武裝——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游擊支隊(桂支隊)。1945年7月,桂干生和隊伍前往大別山抗日前線,在行至平遙與祁縣交界時遭到日偽軍伏擊,為掩護同志轉移中彈犧牲,年僅34歲。
2014年,桂干生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