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29
晉中市委黨校 耿劍利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 “最后一公里”。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群眾對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社區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實踐證明,只有牢牢把握黨建引領這一根本路徑,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凝聚治理合力,推動社區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一、提升引領效力,推動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
黨建引領是社區治理的 “根” 與 “魂”。要發揮黨強大的組織網絡與政治整合能力,使黨建深度持續嵌入社區治理。
一是筑牢民意聯結紐帶,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社區黨組織要以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常態化開展 “開放日”“議事會” 等活動,推動黨員干部 “走出去” 聽民意、“請進來” 議民事。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轉化為黨組織服務目標,實現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的精準化服務。
二是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增強協同治理效能。 社區黨組織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整合社區、駐區單位、行業及新興領域黨建資源,以群眾需求為服務導向,通過項目化運作方式,有序推動“項目—需求”的精準對接,將各類資源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舉措。
三是建強小區黨支部堡壘,激活基層治理紅色細胞。 全面推進小區黨支部建設,推動小區黨支部與物業、業委會 “事務聯議、矛盾共解、服務聯辦”。落實黨員 “雙報到” 制度,引導退休黨員、在職黨員亮身份、領崗位,在政策宣傳、民情收集、矛盾調解、志愿服務中發揮作用,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二、凝聚多元合力,筑牢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基礎
社區治理不是 “獨角戲”,需要黨組織引領下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一是培育社區共同體意識,厚植治理文化根基。 社區黨組織要以主流價值為引領,將社區文化、社區公約、社區精神融入治理實踐,通過開展 “鄰里節”“文化沙龍” 等特色活動,強化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圍繞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組織居民參與社區綠化、公共空間改造等志愿行動,推動社區從 “居住單元” 向 “情感共同體”“生活共同體” 轉變。
二是完善民主協商機制,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社區黨組織要搭建規范化的協商平臺,健全社區成員代表會、民主協商會、黨員議事會、黨建聯席會等制度,制定年度公共事務議題清單,按照 “大事大議、小事小議” 原則,組織居民、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協商。通過明確協商程序、規范成果轉化,確保小區環境整治、停車管理等群眾關心的問題 “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三、建設智慧社區,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設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必須以黨建為引領,推動數字化手段與治理需求深度融合,實現治理效能迭代升級。
一是運用智慧治理平臺,打通服務群眾 “快速通道”。 依托 “1+N” 指揮調度平臺等智慧化載體,推動政府部門、社區、群眾數據互聯互通,打破 “數據孤島” 和 “部門壁壘”。通過建立 “群眾訴求一鍵上報、系統自動派單、辦結實時反饋” 的閉環機制,實現民生小事有訴必應。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預判群眾潛在需求,推動服務從 “事后響應” 向 “前置服務” 轉變,讓治理更具前瞻性。
二是優化社區數字服務,推動治理更接地氣。 通過社區數字平臺,完善居民需求采集、分析功能,實現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同時,通過平臺引導居民參與線上投票、政策評議等治理環節,讓技術成為凝聚共識、擴大參與的紐帶,真正實現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黨建引領是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才能破解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堵點,讓社區更有溫度、治理更有效能。站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智慧賦能,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努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社區,最終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