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佳敏
在和順縣李陽鎮,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成員尚佳敏作為一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化身“理論翻譯官”,將黨的創新理論和法治理念化作浸潤人心的甘霖,讓宏大敘事與法治精神在煙火氣中煥發生機。
深挖本土“實踐富礦”
因為堅信素材在腳下,尚佳敏深入復墾地、田間院落,收集矸石山改造艱辛、老礦工“挖煤”轉“護綠”、手藝人創業故事,以及糾紛調解、集體決策規范案例。這些帶著煤灰、泥土香的實例,成為理論與法治實踐的鮮活注腳。她專挑村莊“解剖麻雀”,通過環境“臟亂差”變“綠凈美”、產業“挖黑煤”轉“曬光伏”、治理“各管一段”成“共建共享”、權益保障由模糊到清晰等村民可見的變化,將“規劃先行”“久久為功”“依法治理”變成實景課堂。每個故事都閃耀著人性的溫度——傳承人的堅韌、村民的熱情、干部的智慧、鄰里的互諒,用微光照亮“人的振興”。
巧解“鄉音密碼”傳新聲
為讓理論落地生根,尚佳敏不做“復讀機”,甘當“翻譯官”:“生態優先”譯為“綠水青山是咱幸??可健保爱a業融合”講成“廢礦坑變光伏園”,“法治鄉村”解作“辦事講規矩,遇事找法不找關系”。宣講臺設在煙火氣里,復墾地旁講生態修復與環保法規、工廠里談產業重生與合法經營、老槐樹下說環境獲得感與村約效力?!翱催@健身步道,是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大家守規矩維護,就是法治意識!”場景即內容。她拒絕單向灌輸,總愛互動:讓事故親歷者講安全法規,用老照片引導村民算“千萬工程”變化賬,借身邊案例討論土地權益、家事法律,使聽眾變“參與者”。
點燃“理論火種”促行動
宣講旨在點燃實踐引擎。每個故事都藏著“方法論”:講蝶變問“咱村學啥招”,談創業提醒“機會在身邊!更要簽合同守信用!”解讀政策時,點明工礦荒地發展文旅產業需遵守土地法規、農副產品深加工要符合安全標準;講完理論后引導思考:“我為家園做啥?”“村務章程咋定更管用?”
“李陽鎮能變,靠找對路、齊努力、講法治!咱是受益者,更是建設者!”她的話如星火,點燃干勁。如今,村民報名參加新技能培訓、參與環境整治更踴躍了;村里議事更規范,遇事找調解的多了;“一起干”的氛圍日益濃厚。她的聲音,正轉化為推動李陽鎮振興的內生動力。
這位扎根鄉村、深諳法理的“宣講工匠”,以腳步丈量真實,用心感悟真諦,用鄉音傳遞真情。她的“金話筒”讓黨的理論與法治陽光如春風化雨般,在廣大群眾心田扎根生長,凝聚起共建法治新家園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