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16
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史進智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托育和學前教育既是民生關切的重點領域,也是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7月30日、8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一周內連續召開兩場高規格政策發布會,從育兒補貼到學前教育進行系統性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普惠性民生政策破解“生不起”“養不起”難題的戰略決心。這種政策密集出臺的態勢,展現了中國在人口新形勢下構建生育支持體系的制度創新。
政策設計靶向清晰。作為人口大國,我國教育事業的規模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僅學前教育階段,我國在園幼兒就超過4000萬人,相當于芬蘭全國人口的7倍。如何讓這么多孩子“幼有所育”“幼有優育”?我國從優化普惠性托育服務機制,到發放育兒補貼,再到實施學前一年免費教育,構建起幼兒學前教育全周期支持體系。同時,多地實施的“經濟補貼+服務供給”措施,給育兒家長發補貼,減個稅,推動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營造出育兒友好的氛圍。
制度創新破解瓶頸。面對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難”的問題,國家在改革實踐中不斷采取切實舉措,相繼出臺了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決定和指導性意見,鼓勵更多的資源投向幼兒托育服務,并通過制度設計保障行業健康發展,切實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有效緩解人口下降的趨勢。
普惠教育彰顯民生。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教育發展歷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91.6%,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5%,普惠政策使家庭育兒成本大幅降低。僅以這次育兒補貼發放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深遠來說,通過“幼有所育”夯實人力資本基礎,為未來勞動人口素質提升奠定基礎。這種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治理智慧,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民生領域的生動實踐。
符合本國國情、回應群眾期盼,一系列實打實的政策,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這種以系統思維破解人口發展難題的治理方案,不僅有效緩解了群眾生育焦慮,更為全球人口大國應對低生育率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未來需持續優化政策執行效能,讓民生溫度轉化為人口發展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