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7-28
梁學岸 資料圖
“爺爺梁學岸一直是我們全家和全村人的驕傲!”近日,平遙縣退休教師、紅色文化研究學者梁繼國向記者介紹了他的爺爺、抗日英烈梁學岸的英勇故事。
梁學岸,原名梁學祿,1909年出生在平遙縣杜家莊村一個小商人家庭,1919年在平遙縣第一高級小學讀書,1928年考入縣立初級中學,閱讀了《向導》《新生周刊》等進步刊物,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35年,他與任行健在平遙縣長壽村兩級小學任教,并以教學為掩護,繼續秘密宣傳抗日思想,進行革命活動。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二人組建平遙縣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北營、長壽學校聯合黨小組。
1936年下半年,梁學岸被派到文水縣任犧盟會特派員。1937年5月,又以犧盟會特派員身份到達五寨縣。他帶領學生宣傳隊走鄉串村演話劇,教唱抗日歌曲,給先進抗日青年帶來希望。同年8月,五寨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五寨縣動員委員會”,梁學岸被選為主任委員。10月,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的指示,五寨縣成立了黨的秘密臨時縣委,梁學岸成為臨時縣委五人小組成員。期間,梁學岸與程仲一主編了抗戰刊物《動員》。
1938年秋,梁學岸任犧盟會岢嵐中心區宣傳部長,并先后兼任《抗戰生活》《新西北》等報刊總編輯。1940年初,任保德二專署視察員。同年6月,調回五寨,任五寨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任地方游擊大隊大隊長。
1942年8月15日至17日,五寨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楊家坡村召開“夏借秋還”會議。散會后,參加會議的常家坡村公所會計宋某寫了一封告密信,叫人送給駐三岔鎮的日軍頭目。日軍得知抗日縣政府在楊家坡村的情報后,秘密部署軍隊合圍楊家坡。8月18日,駐三岔鎮的日軍聯合舊寨、小河頭據點的日偽軍,分三路向楊家坡村進發,形成合圍之勢。梁學岸在官咀村得到敵人出發的情報后,立即通知縣政府、公安局的人員向要子水村轉移,并派縣武委通訊員王娥去崖窯與第五大隊聯系。直到第二天黎明,梁學岸仍未見到第五大隊的影子,毅然決定到崖窯尋找第五大隊。當走到臥牛灣的西山梁時天已大亮,只好在山下溝里隱蔽。敵人根據漢奸提供的消息,對臥牛灣附近溝底形成包圍。梁學岸得知日偽軍從山梁向溝底運動,并逼進縣政府隱蔽之處后,當機立斷,與公安局長杜國茂指揮人員進行突圍。在突圍中,賈志中等4人當場犧牲,李治全等人受傷被俘,后慘遭殺害。梁學岸身負重傷,左腿被敵人機槍掃斷,行動十分困難。他把縣政府銅印和文件交給李虎仁埋好,讓李虎仁突圍出去盡快與第五大隊取得聯系,自己留下來斷后。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寧肯戰死,也絕不讓敵人活捉!”李虎仁含淚奔向崖窯方向。梁學岸繼續臥地阻擊追敵,剩最后一顆子彈后自戕而死,時年33歲。日軍搜遍其全身,僅得到私人圖章一枚、旱煙袋一桿,驚嘆“共產黨的縣長這么窮!”
日軍撤走后,根據地軍民尋找到梁學岸的尸體,懷著巨大的悲痛將其安葬。1942年9月17日,晉綏邊區《抗戰日報》刊發《悼梁學岸同志》一文,向邊區軍民介紹烈士的事跡。
2015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梁學岸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鑄就的。作為革命后代,我們要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抗戰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绷豪^國告訴記者,在杜家莊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成功申請到專項資金,即將建設革命史料館。不久后,這里將成為傳承抗戰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記者 閆淑娟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