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溝村的古建民居錯落有致
盛夏時節,榆次區小西溝村宛如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流水潺潺,輕繞著青石板路;古建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游客們或駐足拍照,定格美好瞬間;或體驗非遺手作,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孩童們在籃球場上嬉戲玩耍,歡聲笑語回蕩在村莊上空。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一片廢棄尾礦,而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備受游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紛至沓來的游客,不僅讓這個村子的旅游產業紅紅火火,更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讓全村20%的人口直接受益。
小西溝村的華麗蝶變,只是我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四級聯動,靶向精準發力,推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看得見、效益好、可持續、能致富。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全部突破10萬元,74%的行政村達到20萬元以上,16.4%的行政村達到100萬元以上。
村級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人才、資金、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各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獎勵補償等方式,大力扶持全市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庫”中的重點項目。各縣(區、市)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設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獎補“資金池”。取得啟動資金的合作社,將所獲收益的20%反哺注入“資金池”,反哺資金再以入股的方式為其他村黨組織提供合作社啟動資金,實現了資金的高效循環運作。同時,依托山西大學城的高校人才資源優勢,推動優秀科技人才深入鄉村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建立“專家 + 技術助理 + 經營主體 + 農戶”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讓“大專家”結對培養“土專家”,“土專家”培育帶動普通農戶。此外,借力省校合作,回引1992名“職業經理人”等管理人才,領辦項目352個。還將財政支持的200萬元以下的涉農小型項目,優先安排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通過自營、發包、租賃等方式,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全市1942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產業發展“小而散”等問題,我市在產業帶動上做足文章。在生產環節,緊抓糧、畜、菜、果四大主導產業,實現規?;N植;加工環節聚焦八大產業,推動集聚化發展;營銷環節主打平遙牛肉、太谷壺瓶棗、壽陽玉露香梨等“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業品牌,形成農產品產、供、銷、儲、運、配一體化的全鏈條產業閉環發展模式。同時,挖掘梳理具有開發潛力的古堡、古村等傳統村落,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將發展壯大與古村落保護、修繕、提升相結合,引入旅游開發項目和企業,將鄉村特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轉化為市場商品、文創禮品。此外,從全市1172個年收益率高于6%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中,擇優選取20個能帶富、有潛力的項目重點扶持,100個項目入庫管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663畝,74個項目享受每畝100元以上土地補助,為集體經濟長遠增收注入新動能。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盲目發展、路徑不清等問題,我市創新舉措,將全市農村產權交易全部納入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農村集體資產全部納入農谷大數據交易中心。引進5家國家級、78家省級、200家市級龍頭企業,縣鄉組建8個專業化運營平臺,成立16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業服務團隊,區域統籌提供策劃、投資、運營、銷售等“全鏈條”服務。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定資源優勢型、盤活存量資產、村企聯合發展等10種發展模式和路徑,實現“因村因地”靶向發力。通過跨村聯建、村企聯營、社社聯合等方式,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帶動村集體增收1.5億元,村均增收18.5萬元。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我市制定出臺“一案一冊一賬”,從資金、資產、資源及經濟合同入手,對村級集體經濟“三資”進行全面清查。累計清查合同10.78萬份,集體增收7815.46萬元,化解債務17.19億元,收繳各類費用3.54億元。制定出臺《晉中市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管理指導意見(試行)》《晉中市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管理試點方案》,圍繞理順村社關系、規范資產經營管理、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完善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制度體系。嚴格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實行“五簽一審”審批制度等,切實把村級財務和集體資產管理納入規范化軌道。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勵辦法,明確收益分配、獎勵方式、獎勵范圍等,村集體每年從經營性收益中拿出不低于30%的收益用于擴大再生產。群眾通過資產入股、服務創收、發展產業等形式參與村集體經濟,實現集體與村民共同經營、合作共贏。
文/記者 張凱鵬 圖/記者 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