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時間:2025-07-22
點擊觀看科普動畫片《科學補碘、健康一生》(1分鐘版本)?
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處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出品
?
碘缺乏病防治知識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機體碘營養不良所表現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它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胎兒流產、早產、死產、先天畸形等。
地方性甲狀腺腫是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脖子病”,甲狀腺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位于頸部喉下部氣管上部的前側,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能夠起到人體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等作用。碘是甲狀腺激素合成的必須微量元素,在碘攝取不足的情況下,甲狀腺組織會發生彌漫性腫大,長期缺碘可形成結節性甲狀腺腫。當甲狀腺腫大到一定程度時,可直接壓迫氣管而引起呼吸困難、擠壓食道引起持續性下咽困難、壓迫喉返神經造成聲音嘶啞。兒童青少年、成人缺碘均可造成地方病性甲狀腺腫。
地方性克汀病是由于胎兒期嚴重碘缺乏造成大腦發育不可逆的損害。主要臨床表現一是智力障礙,嚴重者表現為白癡,生活不能自理;輕者尚可以勞動,但不能從事復雜或技術性勞動;極輕者小學難以畢業。二是聾啞,重者全啞或僅能簡單發音或講單個字,輕者可以講簡單句子,但言語不清楚。三是神經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走路兩膝磕碰等。四是體格發育落后。地克病的發生是由于胎兒和新生兒期嚴重的碘缺乏造成,因此碘又被稱為“智慧元素”,孕婦、哺乳期婦女和-2歲嬰幼兒的補碘問題尤為重要。
亞臨床克汀病的程度雖不如克汀病嚴重,但它的發生率卻遠遠大于克汀病,由于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這些人難以從事技術性較高的生產活動,不能接受中、高等教育。
根據缺碘發生在不同時期,其相應的表現也不同。在我國北方碘缺乏病地區曾流傳“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斷根芽”的民謠。胎兒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包括流產、早產、死產、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亞臨床克汀病。新生兒和嬰幼兒期碘缺乏的危害如不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將同樣導致患兒終生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比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造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碘缺乏對成人最明顯的影響是甲狀腺腫。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受威脅人口最多的一種疾病,分布于全球碘缺乏的地理環境。我國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廣泛、病情嚴重的國家之一。我省外環境普遍處于缺碘狀態,91個縣(市、區)曾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27個縣(市、區)曾有地方性克汀病流行。預防碘缺乏病最好的辦法是食鹽加碘,通過食鹽加碘,我省的碘缺乏病已經達到了消除標準,已經連續三十余年沒有新發克汀病病例的報告。而且根據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我省先后三次進行了鹽碘含量濃度調整?,F階段,我省食鹽碘含量執行的標準為18-33mg/kg,經過調查,現行的鹽碘含量標準不僅能確保持續消除碘缺乏病,而且可以保證我省人群碘營養總體保持在適宜狀態。
食鹽加碘是最有效、安全、簡便、價廉補碘途徑。一是能確保長期性:外環境的碘缺乏可以通過雨水來不斷補充,但這種自然補碘過程約需要1萬余年。這一事實決定了人類補碘需世世代代堅持下去,決不是短期行為。二是確保日常性:人體的碘儲備能力十分有限。作為人體“碘庫”的甲狀腺,即使儲滿碘也僅能維持兩三個月。多余的碘則不能儲存,只能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每天都要補碘,一旦停補,碘缺乏病就會“死灰復燃”。三是確保生活化:既然補碘需要每天補,并且世世代代補,因此補碘措施必須是生活化,不可能采取每天吃藥的形式來使全民補碘。
鑒于碘缺乏病系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對其防治需要世世代代持之以恒。推行食鹽加碘的措施不是權宜之計,需要長期堅持,因為環境缺碘是人類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一旦停止食用合格碘鹽,人體的碘營養會不足,碘缺乏病就會卷土重來。
隨著我國碘缺乏病防治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水源性高碘問題逐漸被發現,經過調查我省有12個縣(市、區)47個鄉(鎮、街辦、開發區)的298個行政村為水源性高碘地區,水源性高碘的主要危害是高碘性甲狀腺腫,省衛生健康委會根據水碘含量的變化,對水源性高碘范圍進行公告,在水源性高碘地區的群眾需要食用不加碘食鹽。另外,有一部分甲狀腺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根據醫囑食用不加碘食鹽。因此,食鹽加碘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的補碘方針,以確保在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的前提下,保證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碘營養處于適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