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時間:2025-07-22
“柳拐子病”“骨節風”“矮人病”,都是大骨節病的俗稱。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畸形性骨關節疾病,曾流行于我國13個省份,主要發生于兒童青少年。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實現了基本消除大骨節病的階段性目標,為助力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近日,記者來到大骨節病多發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探訪當地大骨節病的防治情況。
01
綜合施策遏制流行態勢
“在發病早期,如采取適當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多數患者可以完全康復?!敝袊膊☆A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節病防治研究所所長于鈞介紹,大骨節病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病區人員飲食品種單一、營養不良以及食用受鐮刀菌毒素污染的糧食等有關。自2000年以來,我國重點病區持續開展換糧、搬遷、退耕還林(牧)、易地育人、提高糧食衛生學質量、病區補硒等綜合防治措施,取得了顯著的預防效果。
據介紹,西藏約60%的大骨節病患者集中在昌都市的洛隆、邊壩、丁青、八宿、芒康、左貢6個縣,而吉達鄉又是八宿縣的大骨節病重災區。為控制大骨節病患者的病情,防止新發病例的出現,吉達鄉在移民安置和換糧改水上下足了功夫。
自2016年起,吉達鄉相繼建立吉達村、歐沖村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居民73戶281人。吉達村寬敞整潔的主街道兩側,是一幢幢磚木結構、繪著彩色吉祥圖案的藏式民居。提起搬遷后的新房子,吉達村村民扎西德吉(化名)贊不絕口:“原來,我住得比較偏僻,破舊的土坯房里一片昏暗?,F在,新家在鄉中心區,位置好,房子又敞亮。我沿街開了一家小賣部,再加上政府的補貼,生活越過越好?!?/p>
扎西德吉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搬遷前住在吉達鄉巴達村。在扎西德吉的印象中,村子里的大骨節病患者曾經并不少見,但近年來,隨著鄉里各項防控舉措的推進,當地現在已經看不到患大骨節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全面啟動實施地方病防治攻堅行動,大骨節病高發流行態勢得到有效遏制。”八宿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阿旺頓珠介紹,每年疾控人員都會重點深入學校和病區居民家中,開展大骨節病監測。自2018年至今,八宿縣沒有出現大骨節病新發病例。
“目前,我國無大骨節病高發地,所有病區村已實現大骨節病消除目標?!庇阝x說。
02
做好現有患者的救治與保障
大骨節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同時也是當地農村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病交加的重要原因。《全國地方病防治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提升患者救治水平,滿足多樣化健康需求。近年來,西藏按照“療效最好,不良反應最小”原則,統籌兄弟省份、公益性團體、醫療專家等力量對大骨節病患者病情進行評估,綜合非藥物、藥物、手術等治療措施,精準制訂救治方案,做到“一人一案”。
吉達鄉同空村村民多吉(化名)在10歲之前就已患上大骨節病。受疾病影響,他的身高不足1米,走路時一瘸一拐,還要經常忍受關節疼痛之苦。經專家評估,多吉不符合手術指征,只能保守治療。自2015年起,他每年都能收到國家免費發放的大骨節病緩解藥物。
“按時服用藥物嗎?這次的藥吃了之后感覺怎么樣?”“我一直在堅持吃。這種藥有效果,緩解了我的腿疼,現在走起路來輕松了一些?!苯涍^一番詳細詢問,阿旺頓珠將多吉的身體恢復情況一一記下。
多吉的鄰居羅布次仁(化名)也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但如今的他已經擺脫拐杖,能夠正常行走了。去年,援藏專家組在當地篩查后發現,羅布次仁符合手術指征。當地政府帶領包括羅布次仁在內的6名患者,前往湖北省武漢市進行了骨關節置換手術。
“現在,我的腿恢復正常了。”羅布次仁挽起褲腿,一邊指著手術在膝蓋兩側留下的淺淺疤痕,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從昌都到武漢,無論是手術費還是路費,我們自己沒有花過一分錢!”回憶起去年順利手術的經歷,羅布次仁面帶微笑,并激動地豎起了大拇指。
除將一些疑難復雜患者送到外地手術外,西藏還確定了13家定點醫療機構,在援藏專家團隊的幫扶下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自2021年以來,西藏投入3500余萬元,通過全面篩查,確診大骨節病患者3866人,其中手術治療791人,其他患者實施藥物、藏藥浴等個性化精準治療,實現了所有大骨節病患者“愿治盡治、應治盡治”的目標。
03
用長效機制鞏固防治成果
“大骨節病發生的自然環境未發生根本改變,所以病情監測、以‘換糧’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的落實不能放松。”于鈞表示,為防止病情卷土重來,必須建立大骨節病防治長效機制,保持防治力度不減、措施不變。
加強大骨節病防治隊伍建設是持續落實綜合防控措施、鞏固防治成果的重點之一。阿旺頓珠表示,隨著疾控機構改革的推進,八宿縣疾控系統可進一步充實地方病防控力量儲備。“改革還有利于進一步明確機構職能,提升專業能力,構建更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全面實現大骨節病的持續控制和消除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卑⑼D珠說。
大骨節病的“防”和“治”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于鈞表示,控制大骨節病應以預防為主,重點大骨節病病區應實施兒童專項營養及換糧政策,確保兒童食用非病區糧食;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要保證全部入學,有條件的可采取集中食宿,使其遠離家庭居住地的致病環境;在尊重當地居民意愿的基礎上,將偏遠、高風險病區村進行整體搬遷,改變以往種植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產業及公共服務配套,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19—2022年,全國各病區共為17萬名大骨節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檔案,隨訪患者127.4萬人次,藥物治療患者46.6萬人次,手術治療患者1728人。”于鈞說,對于現有患者,要持續提升管理救治水平,加大醫保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各級配套經費的投入,充分發揮定點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作用,規范化健康檔案管理,并根據患者情況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改善治療效果。
大骨節病的防治難點在于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因此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升科技防病水平不可或缺。于鈞表示,一方面可以建立地方病患者信息庫和生物樣本庫,為地方病病因、發病機制及應用研究奠定長期穩固的基礎;另一方面,應堅持資源統籌和共享開放機制,圍繞影響我國地方病預防和治療的主要科學問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攻關研究,闡明地方病病因、危害及發病機制,研制出更加精準、適宜、可推廣的防治新技術,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
針對部分病區居民防病、治病意識淡薄的現象,于鈞表示,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方式,向病區居民宣傳大骨節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識,改變其不良生活習慣,倡導及時就醫,從而防止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