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沒有講稿,沒有提詞器,只有話筒前從容的身影。當她的聲音在壽陽會場、課堂、電視熒屏上響起時,深奧的理論如春風化雨,浸潤聽眾心田。她,就是壽陽縣委黨校教師、晉中市“同心圓”宣講團宣講員王玉萍。
書山跬步,笨功夫里的真學問。王玉萍深知理論宣講的“高度”需要扎實的“根基”托舉。在網絡尚未普及的年代,她的“課堂”在新華書店的閱讀區。為了啃透一本好書,她一站就是半天。專門的摘抄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思想的火花;自費購買的書籍,堆滿了案頭。這份“笨功夫”延續了她職業生涯的每一步。初入市委黨校培訓,王玉萍恨不得把老師講的每個字都刻進本子里。進修中央黨校函授本科,她不斷汲取知識,細細揣摩每位老師的授課藝術。擔任主體班班主任一個月,王玉萍成了教室最后一排最特殊的“學員”,課程結束時,她脫稿精準點評外請老師授課內容,見解之深、條理之清,令同行贊嘆。年輕學員紛紛表示:“王老師不是在教書,是在教我們怎么把心沉下去做學問?!薄?/p>
化理為春風,讓理論走進心坎。理論宣講不是照本宣科,如何把“天線”接到“地線”?王玉萍的秘訣在于“轉化”。她的備課,六成精力花在“融通”上。宣講前,她必做兩門功課:一是精準“畫像”——聽眾是誰?關心什么?困惑什么?努力把“我想講的”與“聽眾想聽的”編織成共鳴網。二是“翻譯”功夫。王玉萍深知,在基層,宣講必須“接地氣”。那些宏大的思想、深奧的哲理,都必須經過思考熔爐,錘煉成帶著泥土芬芳、冒著生活熱氣的語言。她說:“只有變成自己的東西,講出來才有溫度,聽眾才覺得親切,才聽得進去?!?/p>
熒屏破繭,五分鐘背后的千錘百煉。予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每一次站上講臺,王玉萍都會帶著“必須講好”的信念。2012年,王玉萍迎來了新挑戰,為壽陽縣電視臺錄制“黨的十八大精神解讀”視頻,每期5分鐘。專題如何設置才能抓人眼球?內容如何精練才能講清核心?她反復“過電影”。王玉萍還設定了近乎“瘋狂”的目標:全程脫稿!為了這個目標,她強迫所有信息在腦海里翻騰、沉淀、成形,走路、吃飯、睡夢中都在默誦、推敲。錄制當天,兩次錄制全部一氣呵成!沒有NG,沒有提詞,只有鏡頭前沉穩自信的講述。這不僅是她個人宣講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也為壽陽縣理論宣傳開辟了視頻化的新路,贏得了廣泛贊譽。
墨香浸染30載,講臺耕耘680余場、90多個專題,8萬余人(次)的聆聽……數字背后,是王玉萍從未缺席的堅守與熱愛。面對退休的倒計時,她依然堅定:“在有限的工作時光里,我將一如既往,站好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者最后一班崗。”
本版統籌: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