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7-09
在兒童精神科門診,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當孩子被確診孤獨癥時,家長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認為是自己的養育不當,導致孩子患上孤獨癥;認為是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老人帶孩子說話少導致……父母會不斷的審視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很多父母甚至互相爭吵、埋怨、指責,將責任歸咎于主要教養人身上(常常是媽媽),媽媽們由此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批評,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陷入無盡的委屈、內疚、后悔。
也有家長說“醫生,我們父母雙方都沒有得過這個病,肯定不是遺傳的吧?”
孤獨癥是怎么造成的?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孤獨癥的病因到底是什么?這些困擾家長許久的問題,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尋找答案。
什么是孤獨癥?
孤獨癥,不是所謂的性格孤獨內向,實則是一種神經精神發育障礙。
通俗地說,孤獨癥是個體在出生后、發育早期表現出異常,主要表現為社交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刻板重復的行為模式,影響兒童健康,持續終身。(相關鏈接:“孤獨癥”就是個性孤獨嗎?;專家漫話——孤獨癥;精神衛生系列科普動畫第七集:孤獨癥)
孤獨癥是教養方式不當導致的?
過去有“冰箱媽媽/冰箱父母理論”,認為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家長過于冰冷的態度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創傷,從而患病。
然而,隨著對孤獨癥病因學的探索,這一理論被推翻,孤獨癥不是家長教養方式不當引起的,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孤獨癥的發生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沒有絕對的關系,無論條件好的家庭還是普通家庭,悉心照料培養與否的家庭,同樣都可能出現患孤獨癥的孩子。
孤獨癥的病因
到目前為止,孤獨癥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很多研究表明孤獨癥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主要側重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
這里的環境因素不僅僅指我們通常所說的陽光、空氣、水等自然環境,而是廣義地指一切非遺傳的因素。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對于孤獨癥的發病至關重要,即基因有可能是伴隨著某些特定環境因素的暴露而產生影響。醫學界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基因是給槍裝上了彈藥,而環境因素則拉動槍栓”。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孤獨癥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病遺傳模式復雜,是一種多基因病。據估算,孤獨癥的遺傳度高達90%。
遺傳度,指遺傳因素在疾病發生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以百分數表示。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愈大,遺傳度愈高,而環境因素作用愈小;反之遺傳因素作用愈小,遺傳度愈低,而環境因素作用就愈大。
雙生子(雙胞胎)的研究也顯示,同卵雙生子同病率(均患孤獨癥的幾率)高達92%,異卵雙生子為10%,孤獨癥患兒同胞的同病率為2%-8%。
有些父母自身沒有孤獨癥相關癥狀,但可能攜帶有這樣的基因或潛質,這是不可控因素,不必自責。
2.?環境危險因素
(1)父母的生育年齡
父親生育時的年齡越大,孩子患孤獨癥的危險越大。因為在精子的發生過程中,個體年齡越大,基因突變風險越高。多項對孤獨癥個體及父母的遺傳基因研究顯示,與孤獨癥關聯的新發基因突變,來源于父系的是母系的4倍。所以,尤其鼓勵男性同志“早婚早育”。
此外,研究發現母親年齡≥35歲也是孤獨癥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殖細胞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增大,新生突變的概率也就更高。
(2)孕期環境因素
母體感染/免疫激活
母親在妊娠早期和中期感染病毒或細菌,可增加兒童患孤獨癥的風險。孕期病毒或細菌感染會激活母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多種炎癥因子的顯著改變,從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孕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研究發現,與正常體重的母親相比,肥胖和超重的母親后代患孤獨癥的風險增加36%;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壓,也會增加后代患孤獨癥的風險。
接觸/使用化學物質
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化學物質(如殺蟲劑、防腐劑和添加劑等)、某些重金屬(如鉛、鎘、汞和錳等)及環境污染會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毒害,可能會增加孤獨癥的發生率。
此外,母孕期接觸可卡因和酒精,以及服用藥物也可能增加孤獨癥的風險。如一些孕期女性經歷過情緒問題,可能會使用精神科藥物: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鹽和抗抑郁劑帕羅西汀、西酞普蘭等。
在胚胎發育期間,使用丙戊酸鹽可能影響腦內神經遞質受體的表達,進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而抗抑郁劑可穿過胎盤屏障,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如降低子宮血流量和缺氧,導致胎兒腦損傷,增加患孤獨癥的風險。因此,孕期用藥要謹慎權衡利弊。(詳見,準媽媽的精神科用藥指南)
(3)社會因素
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21-32周時遭受嚴重心理應激,孩子患孤獨癥的風險很可能會顯著增加。
其機制可能在于孕期心理應激影響母體炎癥因子和激素分泌,免疫和激素水平的紊亂可通過炎癥中介影響胎兒大腦,使孤獨癥的發病風險增加。
(4)營養元素
微量元素在大腦的基本神經發育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缺乏硒和鋅可能會破壞神經元的成熟,從而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導致神經發育障礙。
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孕期適當補充葉酸和保持正常水平的維生素D,可能能預防兒童孤獨癥的發生。
3.?圍產期和產科事件
● 早產兒由于營養缺乏、血液供應不足等不良的宮內環境使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影響神經發育。
● 圍產期缺氧,如宮內窘迫、呼吸窘迫以及其他缺氧狀況均能增加孤獨癥患病風險。孩子患孤獨癥不是父母教養不當導致的,但問題出現后,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問題的走向。
不當的、不負責任的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問題嚴重化。積極的干預和康復訓練,則有機會幫助孩子克服各種障礙。簡言之,家長的教養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康復。?
家長朋友們,不要再把時間精力浪費在自責或相互指責推諉上,而是同心協力,最大程度幫助孩子發揮潛能,促進孩子更好的康復和成長。
參考書籍
1.?LORD C, ELSABBAGH M, BAIRD G,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Lancet, 2018, 392(10146): 508-202.?Sven Sandin, Paul Lichtenstein, Ralf Kuja-Halkola, et al. The Heritabilit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AMA. 2017; 318(12):1182-11843.?KIM J Y, SON M J, SON C Y, et 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biomarke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umbrel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7): 590-6004. 淘國泰,鄭毅等,《兒童少年精神醫學》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 蘇林雁,《兒童精神醫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