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08
羅昌庚近照。 資料圖
7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市城區中都北路,看望采訪抗戰老兵羅昌庚。一踏進家門,便看到一位長者目光炯炯地端坐在藤椅之上。雖已年至98歲高齡,羅昌庚身形佝僂,但眼底那股銳利之氣絲毫不減,令人不禁遙想烽火年代里,他身著戎裝的英武模樣。
羅昌庚出生于1927年,是山西祁縣人。18歲時,在武鄉縣參軍。從此,開始了其不平凡的軍旅生涯。
“只要槍一響,就不怕死”
命運第一次向羅昌庚展示戰爭的殘酷,是在硝煙彌漫的沁州攻堅戰。
“5萬多人的部隊,最后只活下來25人……”1945年,參軍不久的羅昌庚在武鄉、榆社兩地輾轉作戰,并在榆社縣云竹鎮桃陽村加入八路軍14團,第二年便跟著部隊打到沁州。由于當時約好一起攻城的特務團沒能按時趕到,羅昌庚所在的部隊果斷決定發起行動。城是攻下來了,可火車站地道里還藏著不少日軍。為圍剿日軍,他們追進去在溝壑里與其展開白刃戰,傷亡慘重。“我們班11個人,只有我活下來了。”現在想起來,羅昌庚仍熱淚盈眶。
被問及是否害怕時,羅昌庚口氣堅定:“怕死就不當兵!”子彈呼嘯聲中,羅昌庚靠著腦中這唯一的念頭活了下來。在阻擊日軍的激戰中,滂沱大雨傾盆而下,為搶奪戰機,他和戰友們在泥濘中赤腳奔襲20里。平漢戰役后,他調入劉伯承親令組建的“決九團”(后部隊番號改為23旅69團),自此轉戰晉南大地。從攻克國民黨特務團到運城、夏縣、大寧、臨汾、晉中,再到血戰太原城下,羅昌庚的足跡踏遍三晉烽火前線。
山西全境解放后,羅昌庚所在部隊受彭德懷指令進軍四川剿匪。一面是四處逃散的國民黨殘軍,一面是橫行霸道的土匪,羅昌庚與其戰友在寒冬臘月的深山老林里同亡命之徒周旋了1年多后,成功完成使命。
“炒面比子彈金貴”
1952年春節剛過,鴨綠江的冰面開始出現裂縫。
彼時,抗美援朝戰役經過最為激烈的鐵原阻擊戰,已徹底粉碎了美軍的合圍計劃。作為后續增援的防御部隊,羅昌庚所在連隊的任務明晰又沉重:像釘子一樣死死釘在“三八線”附近,絕不能讓敵人前進一步。
“當時每人每月只有10斤炒面?!绷_昌庚回憶道,由于敵人轟炸封鎖,后方物資補給線屢遭切斷,死亡與饑餓是常有的事。“美軍燃燒彈將凍土燒成黑色,全連斷糧3天,我那點口糧是班長咽氣前塞給我的。”炒面就著雪水,是維系生命的唯一補給。在朝鮮的200多個日夜,他與戰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面對美軍如鋼鐵洪流般的猛攻,用血肉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直到1953年發起夏季反擊戰,硬是把美軍第16集團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南。
年事已高的羅昌庚講述戰火往事時,話語難免斷斷續續,但每當他微微瞇起雙眼,往日的烽火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重現。視死如歸、前仆后繼的信念始終支撐著羅昌庚,直到勝利。
“不給子女留特權”
從朝鮮回來后,部隊在安徽蚌埠扎下根來,羅昌庚在此蓋營房、修宿舍,一住就是10年。
據羅昌庚兒子羅雙平回憶,在安徽期間,一家人早已習慣了當地的生活,然而1964年,當轉業回鄉的政策下達時,父親毫不猶豫放棄了軍級待遇,選擇落葉歸根、報效故鄉。
分配到榆次后,羅昌庚在市農業局任職。1970年,他主動請纓,帶領農業局的骨干前往呂梁方山縣五七干校當指導員。10年墾荒歲月里,他帶著知青用炸藥開墾梯田,用汗水建設新生活。1982年,55歲的他赴平遙縣擔任縣長,繼續為桑梓之地躬耕3年。
談及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羅雙平毫不猶豫地說出兩個字:“正直”。膝下6個兒女,無為其一人安排工作,這份克己奉公的赤誠也傳承在家風里。兩個兒子先后穿上軍裝成為一名士兵,延續父親守護家國的忠誠血脈。
去年,羅昌庚執意重返包頭——那是他11歲時當學徒掙扎求生的地方。相隔87年的漫長時光凝聚起的是老人這一生無懼無悔的錚錚鐵骨。而這,正是我們民族脊梁最本真的模樣。
記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