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7-07
“精神分裂”,這個聽起來讓人有些心生恐懼的名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很多人對它都充滿了誤解。有人會問,精神分裂是不是就是人格分裂?是不是會突然變成另一個人?(是不是受影視作品影響太深啦?)
從專業角度,“精神分裂”往往指的是精神科的一種疾病——精神分裂癥。今天,我們就來揭開精神分裂癥的神秘面紗,一探究竟。
精神分裂癥,到底是什么分裂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其特征是感知現實的方式受到嚴重損害,患者難以將主觀體驗和客觀現實區分開來。不能區分什么是真實的,什么不是。
所以,“精神分裂”,分裂的是患者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
世界衛生組織網站這樣描述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
1持續性妄想:盡管有相反的證據,但對一些信念仍堅信不疑;2持續性幻覺:患者可能聽到、聞到、看到、觸摸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3影響、控制或被動的體驗:患者感到自己的感覺、沖動、行動或思想不由自己產生,而是被他人置于自己的頭腦中或從自己的頭腦中抽離出來的體驗,或他的思想正在向別人傳播的體驗;4思維混亂:觀察到的情況常是,胡言亂語或說話不著邊際;5行為混亂:做事看起來古怪或沒有目的,或者有不可預測或不適當的情緒反應;6陰性癥狀:如言語極少、情緒體驗和表達減少、無法體驗興趣或愉悅、社交退縮;7極度躁動或動作減慢,保持不尋常的身體姿勢。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力、注意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也會遇到持續的困難。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積極的、科學的規范化治療,癥狀會完全緩解;一些患者在一生中會周期性地經歷癥狀加重和緩解;而有些人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逐漸惡化。
人格分裂,又是什么分裂了?
人格分裂,其實是一種“民間”的說法。標準的診斷名應該叫“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或分離性身份障礙,曾經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極其罕見且復雜的精神疾病,屬于解離性障礙。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描述DID的主要特點是: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非整合或不完全整合的人格子系統,或稱為解離性身份,每個子系統都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體驗、解釋和與自身、他人和世界相關的模式。
在與他人或環境的互動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人格狀態反復控制著個體的意識和功能。這些癥狀不能用另一種精神、行為或神經發育障礙來更好地解釋,也不是由于某種物質或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直接影響,包括戒斷作用,也不是由于神經系統疾病或睡眠-覺醒障礙。
這些癥狀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嚴重損害。
所以,人格分裂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其實是人格缺乏整合,而不是已經整合的人格分裂開了。
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有啥不同
盡管精神分裂癥和“人格分裂”都涉及到“分裂”的概念,但它們在臨床表現和病因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1.癥狀表現
●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主要與現實檢驗能力的損害有關,如幻覺和妄想。
●?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則表現為不同“人格”(人格子系統)之間的切換,這些人格狀態通常與患者的經歷和應對機制有關。
2.病因
●?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危險因素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主要的觀點包括:大腦神經發育異常,導致腦內存在微小的病理變化是發病的基礎;遺傳和環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解離性身份障礙則更多與早年創傷經歷有關,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嚴重虐待或忽視。
3.治療
●?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主要集中在藥物控制和癥狀管理上,抗精神病藥物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解離性身份障礙的治療則更側重于心理治療,幫助患者整合不同的人格部分,處理創傷經歷,并提高日常生活功能。精神分裂癥是患者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脫節,影響著患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諸多方面,但并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現實檢驗能力受損。通過及時的規范化治療和適當的社會支持,許多患者都能夠獲得顯著的癥狀緩解,甚至完全康復。我們應該摒棄對精神分裂癥的誤解和歧視,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重返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