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07
在太行山深處的左權縣桐峪鎮,一座古樸的西老爺廟靜靜矗立。84年前,這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的偉大實踐——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如今,這座承載著歷史榮光的建筑,又以“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的嶄新姿態,向世人訴說著從抗戰烽火到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1941年的太行山區,硝煙彌漫。在日軍“掃蕩”、國民黨頑固派封鎖和自然災害的三重壓迫下,晉冀魯豫邊區軍民正經歷著抗戰最艱難的時刻。
3月16日,時任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的鄧小平同志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提議在全面抗戰爆發四周年之際,于遼縣(今左權縣)桐峪鎮召開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期間,魯西33個縣劃入本區,會議名稱由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改名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以凝聚全民族力量打破困局。
7月7日,這場籌備數月的盛會,終于在桐灘村西老爺廟拉開帷幕。來自邊區各地的參議員們,身著粗布軍裝,帶著群眾的期盼,翻山越嶺匯聚于此。會議歷時40天,通過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施政綱領》,選舉產生了以楊秀峰為主席的邊區政府,并頒布涵蓋土地、金融、婚姻在內的74 部法律法規,創造性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權。
“這是中國歷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薄督夥湃請蟆返纳缯撐恼聦懙?。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深遠影響,穿透歷史的硝煙,在新中國的版圖上留下深刻印記——
“三三制”民主政權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政權建設的一次偉大嘗試,調動了各階級、各階層的抗戰積極性,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作為人大及政協組織形式的雛形,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國體的框架。
邊區政府首創“邊區—區—縣—村”四級治理體系,設立高等法院等機構,形成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的雛形,這種設計直接延續到華北人民政府,最終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治理框架。
在法制建設方面,“切實實行減租減息”“實行一夫一妻的自由婚姻制”等一條條政策法令直抵窮苦百姓心窩,穩定了邊區的抗戰生產秩序。更具創新意義的是,每部法律均配套實施細則,這種“母法+子法”的模式沿用至今,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源頭。
如今,漫步桐灘,西老爺廟飛檐依舊,鄉村卻早已煥發出新的生機。近年來,左權縣以“保護與活化并重”為原則,對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進行了全面修繕,新建民主浮雕墻、鄧小平銅像,打造了桐峪1941小鎮等配套項目,讓歷史重新“活”了起來。
在桐峪1941小鎮,青磚灰瓦、老式招牌,每一處細節都充滿歷史韻味,桐峪東方紅電臺、新青年印刷社、三三學堂、雞毛信交通聯絡站等特色景點,讓游客仿若穿越時空,回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人們可以通過VR技術,沉浸式體驗1941年臨參會召開的真實場景,也可以換上服裝道具,親自參與到《桐峪保衛戰》中,感受革命歷史的厚度和溫度。
2025年春節假期,小鎮單日接待游客達4.5萬人次,成為中老年人重溫歷史、年輕人感悟紅色文化的熱門旅游目的地,“紅色旅游”成為了老區發展的“新引擎”。
小鎮的繁榮,帶動了周邊村民的生活改善。特色民宿、農家樂、土特產銷售……這些曾經無人問津的產業,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新途徑。
為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拓寬產業鏈條,桐灘村采用“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將51戶回遷安置房改造為特色民宿,帶動2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戶均年增收超4萬元。桐灘村黨支部書記申亞俊感慨道:“以前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現在游客來了,我們的農產品成了搶手貨,日子越過越紅火?!?/p>
從1941年的曙光中走來,走向2025年的鄉村全面振興。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左權人民正以紅色文化為魂、綠色發展為基,在太行山上書寫出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嶄新篇章。
記者 呂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