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05
七月的太行山脈重巒疊翠,沿著蜿蜒的道路駛入榆社縣箕城鎮北馬會村,一幅“產業興、村莊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撲面而來。村民鹿國平正在村口的涼亭里納涼,談起村里的變化,他的臉上綻放出樸實的笑容:“俺們村這兩年發展得可紅火咧,家門口就能掙錢,環境比城里還舒坦!”他的話道出了北馬會村206戶村民共同的心聲。這份幸福感來自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也凝聚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會平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
黨員擔當
以赤子情懷回應家鄉呼喚
張會平出生于北馬會村,后參軍入伍離開家鄉,退伍后在太原創建公司,做得有聲有色。每每往返于北馬會村和太原,他總能感覺到巨大落差,強烈的改變家鄉的念頭在他心頭升起。他想:“我自己富了,村里還很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鄉親們需要我,組織需要我!”于是,2014年,他果斷回到北馬會村,經村民選舉,成為村黨支部書記。
他深知:“共產黨員的稱號不是勛章,而是沉甸甸的責任?!睆哪且豢唐?,他以“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為誓言,帶領村民修路墾荒、引水解困、發展產業,用4年時間讓貧困村摘帽,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躍升至1.5萬元。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一名共產黨員為民初心的生動踐行。
在張會平的帶領下,該村緊抓鄉村振興政策機遇,堅持在產業驅動、民生賦能、鄉村治理上下功夫,將村莊綠化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將鄉村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擦亮鄉村振興底色,扮靚和美鄉村顏值。如今的北馬會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鄉村善治成果惠及村民。
黨性鑄魂
以組織力鍛造振興引擎
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張會平深知,村莊要發展,黨建引領、選優配強“兩委”班子是關鍵。
他帶頭升級黨建陣地,創新推行村“兩委”副職雙崗制——村干部既管村務又抓經濟,在實踐中錘煉服務能力;注重培養年輕黨員,把“能干事、肯奉獻”作為選人用人標準,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通過書記帶黨員、黨員幫群眾的結對方式,“戰斗堡壘”作用日益凸顯。
村民有勁頭,干部要帶頭?!皠傞_始,村集體賬上只有1400元存款,工作真是沒法兒開展……”于是,張會平號召大家“有好處的事,首先考慮困難群眾;作貢獻的事,黨員干部先帶頭”,又自己出資30萬元用于村里建設,黨員干部深受鼓舞,村民積極響應,三年的工程僅用一年就全部完工。
在村“兩委”帶領下,北馬會村干群團結,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多次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五星紅旗支部”等集體榮譽,張會平個人也被評為“山西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初心如磐
以奉獻精神點亮為民本色
共產黨員的稱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從退役回鄉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名共產黨員的“算盤”里從不算“小賬”——個人捐款130余萬元用于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創辦公司時,堅持“村集體+個人”籌資模式,把80%的就業崗位留給本村村民;建設“民俗小鎮”時,優先保護古樹、古院落,讓生態與發展共生。
更珍貴的是,他的行動感染了更多人——村民跟著黨員學技術、搞種植,企業跟著支部謀發展,連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陸續返鄉創業。如今的北馬會村,從“貧困村”到“國家森林鄉村”“晉中市銜接示范樣板村”,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是共產黨員用初心點燃的希望,用行動書寫的答卷。
張會平用半生詮釋了“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和“富民顯擔當”的黨員初心。他說:“只要鄉親們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干下去?!边@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最真摯的為民情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正是千千萬萬個“張會平”的默默奉獻,才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報記者 張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