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03
7月的和順縣青城鎮,火云漸散,蟬鳴樹梢,處處洋溢著夏日的蓬勃生機與豐收的喜悅。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千年古韻與現代發展相互交融,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宛如絲帶,串聯起顆顆鄉村明珠,奏響了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樂章。
打孔、栽苗、扶苗、覆土、壓實、澆水……在大川口村,一顆顆西紅柿幼苗在村民的養護下茁壯成長?!按蟠诖迨窃O施蔬菜種植傳統村,但由于生產、技術、人才短缺,長期以來面臨著產業小、散、弱等難題?!贝妩h支部書記助理郭少云介紹,為破解困局,拱棚蔬菜黨小組應時而生,大川口村與鄰近的百備村建立產業聯盟,定期開展技術觀摩與經驗交流活動,并借助百備村產學研基地,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創新建立“黨支部+企業+農戶”運營機制,依托鎮域蔬菜集散中心拓寬銷售渠道,奮力實現“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從“單打獨斗”走向“全面聯合”。百備村作為大川口村的黨建聯盟村,如今,74座蔬菜拱棚成為村民的“致富棚”,東、北溝兩處牛場養殖業蒸蒸日上,依托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的黃金廊道,太行龍口休閑旅游業也初露鋒芒。
百備村包村干部常亞楠告訴記者,目前,村里的設施蔬菜大棚種植產業蓬勃發展,棚均年收入超 2.5 萬元。同時,創新打造了以西門塔爾牛為主體的“村集體+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肉牛養殖新模式,村集體提供養殖園區收取租金,推廣母牛定期驅蟲技術和地上堆貯技術保障養殖效益,合作社通過吸納養殖戶入股,有效解決了村內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34戶養殖戶戶均增收3.6萬元 。
遠山含黛、溪水潺潺,走進王汴村,五彩斑斕的文化墻映照出村民幸福的新生活。
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王汴村,如今村莊道路一塵不染,垃圾分類規范有序,村民人人爭當良好環境的守護人。這里寬闊的道路、美麗的環境為發展創造了條件,村內360余畝荒坡被用于發展光伏產業,推動村集體增收49萬元,還帶動閑置勞動力就業,讓村民吃上“生態飯”。
山高路遠的大窯底村,通過村企協作,同樣走出了特色發展之路。村黨支部牽頭與5家實力企業股份聯營,肉牛養殖年收益達29萬元,光伏產業年收益45萬元,新建苗木基地預期收益80萬元。村黨支部還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組織210人次參與造林,累計創收60萬元。大窯底村豆腐坊老板李銀枝開心地說:“生意有了盼頭,收入增加了,干活更有勁兒了!”
如今的青城鎮,寬闊整潔的鄉村道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青城鎮正以黨建鏈串聯產業鏈,以生態鏈賦能價值鏈,讓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村民的“幸福賬單”。
本報記者 楊星宇
通訊員 鄭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