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6-23
蟬鳴初起的夏日清晨,介休市北壇中路 168 號農業局宿舍黨群服務站內已熱鬧非凡。居住于這個小區的醫療系統黨員于廣娟、梁青梅聯合晉中三院的醫護人員們忙得熱火朝天?!澳罱嬍车们宓?,血壓有點偏高。”晉中三院的于廣娟醫生一邊為居民測量血壓,一邊耐心叮囑。旁邊的“醫療知識小講堂” 里,晉中三院的梁青梅醫生手持人體模型,細致地講解著日常保健要點,居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前不久,在介休市文聯工作的黨員郭青珍還帶著介休四幼的老師教老人們畫國畫、唱紅歌、玩趣味游戲,讓老人們笑得合不攏嘴,幸福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
“‘雙報到’就像一根紅線,把各行各業的黨員串聯起來。”介休市西關街道辦事處組織委員王璐指著墻上的黨員公示欄介紹,八小時內他們在崗位發光,八小時外回到家,就化身社區“多面手”。
誰能想到,這座建于 1992 年的老舊小區,曾因管網銹蝕、道路坑洼、車位緊缺而盡顯滄桑。如今,瀝青路面平坦如砥,40 個嶄新停車位整齊列隊,占地千平的 “望塔亭” 小游園里,孩童嬉戲追逐,老人們圍坐對弈,藤蔓纏繞的長廊下傳出陣陣歡聲笑語。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介休市推行黨員聯合共建結出的累累碩果。
由介休市農業局宿舍與所鄰的棉織廠、統計局宿舍及塔西巷組成的聯合黨支部,將 34 名在職黨員、2 名在冊黨員、46 名退休黨員分類建檔,還邀請德高望重的離退休黨員擔任“領頭雁”,積極延伸組織觸角。
每月固定召開的小區治理聯席會,成了居民的 “解憂雜貨鋪”—— 樓道感應燈不亮了、路面砂化了、下水管道堵塞了…… 大大小小的訴求在這里被梳理、被解決,真正實現了“瑣事不出樓棟,難事不出小區”。
“在微信黨員志愿服務群里,動動手指就能‘點單’,誰家家里有什么事,就會有黨員志愿者來幫忙,問題很快就解決啦!” 居民程青蘭打開手機屏幕,展示熱鬧的 “線上服務群”。之前,她家地下室內因暖氣管道老化導致破損漏水,黨員志愿者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維修。
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式”工作法,已成為小區治理的智慧引擎。介休市西關街道宏順路社區黨支部書記王閏梅翻開三本厚厚的臺賬:“考慮到小區居住人群老齡化、無物業管理等現實情況,我們還形成了三項清單——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
通過精準匹配,社區已組建了醫療健康、法律咨詢、教育輔導等10支專業服務隊,形成了健康義診、義務理發、葫蘆絲公益課堂等12個特色服務項目,旨在打造集紅色教育、協商議事、便民服務、文化活動于一體的多功能平臺,更好地凝聚力量、服務群眾,實現陣地功能和群眾需求的雙向契合。
“現在就連快遞小哥都加入了我們的隊伍。”小區黨支部書記郭文照告訴記者,這支由8名新就業群體組成的“小蜜蜂”志愿服務隊,已成為社區流動的“民情前哨”。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黨員聯合共建機制展現出強大合力。介休市城建局的黨員王工現場指導管網改造,介休市交警大隊的黨員小張規劃停車位……“這些黨員既懂政策又了解基層,解決問題特別高效。”郭文照感慨道。小區黨支部多次牽頭召開黨建聯席會,先后解決了上下水改造、供熱分戶等7個“老大難”問題。
從 “問題清單” 到 “幸福答卷”,背后是一套精密的 “服務閉環”。街道干部化身 “大管家” 包聯社區,社區 “兩委” 成員變身 “小巷總理” 包聯小區,黨支部委員成為 “貼心樓長” 包聯樓棟?!耙郧坝X得黨員遙不可及,現在他們就是隨叫隨到的自家人!” 居民們的話語樸實卻真摯。
小陣地發揮大作用,幸福在家門口升級。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介休市越來越多的黨員下沉社區,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家門口,讓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變成“最暖一百米”。在這條通往民心的道路上,黨員們正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記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