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6-12
李山崗 劉麗峰
因榆社太谷相距近百公里,其學藝期滿后也不會影響到師傅承接活計營生,所以師傅對常根江傾囊相授。常根江跟隨師傅學藝期間,對在一起做工的其它地方的同行們師傅們也較為關注,經常偷師學藝。因此,常根江出徒時,已在周邊縣區小有名氣,后來經常在榆社、太谷、祁縣、左權、和順等地做工,很快成為遼州三縣(榆社、左權、和順)的一把好手,彩畫的寺廟殿堂、鄉村炕圍畫等不計其數。
常根江不僅彩畫、油漆、雕塑、刺繡等技藝水平很高,在書法上也有較深造詣,同南山暈村的李建德(清末舉人,曾公派留英學習采礦業,是中東問題專家李紹先先生之祖父)、仰天秀才瞪眼三都來往比較頻繁,并得到兩人的高度贊賞。常根江在很多晉中民居的建筑、炕圍,以及李建德在太原府東街上的店鋪,還有不少的寺廟、祠堂等建筑上都留下了精美的作品。據他的兒子常萬金說起,有一年,榆社縣城城隍廟彩畫,要求由常根江師傅與另外一位師傅兩家共同來完成,當時商定將建筑前后兩面一分為二,一家彩畫一半,施工時各自用葦席圍擋,相互之間不得相看。等到完工之后拆去圍擋,油漆彩畫露出來之后,發現兩家彩畫的用色和攢褪水平幾乎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常根江經常在晉商大院彩畫,所以此次彩畫在大殿正面也采用了晉商大院中的窩金底做法(打貼銅箔),看上去顯得更為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當場得到了民眾的贊揚。
常根江非常注重技藝的傳承,在中年時培養出兒子常萬金、常貴金,以及本村的吳明俊、北山暈村的李志維、南王村二貨(大名不詳)等,在這些徒弟中技藝最為突出的當屬常貴金和李志維。常根江帶著他們常年在晉中各地彩畫、雕塑、畫炕圍、畫壽材、做紙扎。中年時,他還在宣紙上繪制了大量的漢文錦圖譜和畫稿,并且收集、整理、編制了兩本對聯,其中包括春聯、壽聯、挽聯、戲臺對聯以及各種廟宇對聯等。他將這些傳給兒子常萬金,兒子又將手藝和圖譜傳給孫子常太生,在家族中傳承至今。
第三代:
(1) 常萬金(常根江之長子)
常萬金,男,生于1915年,卒于1997年,西馬鄉田家溝村人,彩畫祖傳第三代傳承人,精通古建筑通彩畫、炕圍畫、紙扎等技藝,其本村及周邊村莊的很多漢文錦炕圍都出自他之手。常萬金也經常把漢文錦彩畫用于壽材上,擅長深點花卉(工匠的一種畫法,與國畫中的沒骨畫法相近)。新中國成立后轉行進入供銷社工作,后又回村擔任大隊會計到改革開放前,之后經常帶著常太生畫炕圍、畫壽材、做紙扎等。在此期間,把彩畫與紙扎技藝全部傳授于常太生。
(2)常貴金(常根江之次子)
常貴金,男,生于1917年,卒于1944年,西馬鄉田家溝村人,彩畫祖傳第三代傳承人,天資聰穎,從小就看什么懂什么,學什么會什么,比起其父常根江的手藝有過之而無不及。常貴金經常跟隨父親進行彩畫、泥塑等,對彩畫攢褪、設計與人物、花鳥、山水的繪畫無所不精,尤其擅長壁畫繪制,對線條的輕重、虛實變化掌握得特別好。常貴金還特別喜歡戲曲,12歲時就跟著本村的小劇團打板,在本縣各村之間演出,當時村里人稱“奇才”,可惜英年早逝。
(3)李志維(常根江之徒弟)
李志維,字太和,男,生于1905年,卒于1987年,西馬鄉北山暈村人,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7歲開始,一邊放牛一邊上學,斷斷續續讀書兩年。他從小喜歡繪畫,當時學堂設在一個廟宇,他常常看到廟里的畫就能夠模仿下來。16歲時,父親帶他拜田家溝村常根江為師,開始了繪畫生涯。因德才兼備、尊師重藝,李志維深得師傅喜愛。在常根江言傳身授下,李志維成為手藝精湛的匠師。后來常根江又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好友——和順縣的任二孩,讓李志維跟隨任師傅學習刺繡。李志維在師傅生前,每年都會去田家溝村看望,師傅去世后每年都去拜祭。80歲那年的清明節,他還最后一次到師傅墳前祭奠,品行深受后輩敬仰。
1959年,榆社成立了榆社工農機械修造廠(1976年該廠油漆車間分出,成立榆社縣工藝美術廠),李志維應聘進入該廠油漆車間工作,成為車間第一代技術最全、技藝最精的畫師。1960年榆社云竹水庫建好后,在水庫邊修了一座八角亭,請李志維對八角亭進行彩繪。他在上面栩栩如生繪畫了四出戲,人們知道后,紛紛前去觀賞。
李志維在中年時期,花了十幾年業余時間,用木頭一點一點摳出來一個三重檐兩層的戲臺古樓,古樓上雕有《三娘教子》《空城計》《鳳儀亭》《打漁殺家》四出戲,遺憾沒能留存下來。
在工農機械修造廠工作期間,李志維培養了大批徒弟,其中以趙守義、岳俊德、鹿志英技藝最為突出。1975年,岳俊德在太原市迎澤公園承攬漢文錦彩畫工程后,請李志維作技術指導。從桐油熬制、血料發制,到地仗材料配比、彩畫圖譜起稿、圖譜安排、彩畫設色,直至最后完工,一步一步,李志維都進行了詳細教授,彩畫技藝得以進一步延續、傳承。 (連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