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6-11
太谷區小白鄉農民正在進行播種作業。 記者 馮靜寧 攝
當黃土高原的旱作農田播下航天育種的試驗種子,當北斗導航播種機在田壟間實現厘米級精準作業——山西晉中,這個曾受干旱制約的典型旱作農業區域,如今正大力實施市委“156”戰略舉措,以新質生產力為牽引,以旱作為技術路徑,以有機為產品方向,在品種創新、智慧農業、技術攻堅、示范帶動等方面全面發力,開辟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新路徑,將習近平總書記“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的囑托落細落實。
種業創新:
從“太空誘變”到“模式革命”的芯片突圍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旱作良種攻關是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5月30日16時,一批在海南南繁基地完成加代擴繁與篩選的航天育種種子運抵晉中國家農高區,在有機旱作示范園內開啟新一輪播種,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琦全程現場指導種植。
這批種子是2023年搭乘航天飛行器完成空間誘變的8大類9個品系中的高粱、豌豆、旱稻、谷子4類大田種子。它們借助宇宙射線、微重力等太空環境完成基因誘導變異,返回地面后經實驗室表型鑒定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于2024年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有機旱作示范園完成初代擴繁。同年10月底,種子轉至海南南繁基地,利用南方熱帶氣候條件開展加代繁殖。
據董琦介紹,傳統雜交育種需至少7至8個世代才能完成周期,而“海南加代+晉中抗性篩選”的南北接力育種模式,通過航天誘變育種與南北擴繁結合,將育種周期縮短至3至5年。測試顯示,經航天發射和海南擴繁篩選的種子,相較于親本,在有效分蘗數、成穗數、千粒重以及抗旱、抗病等抗逆指標上表現良好。經進一步育種篩選,形成的新品種(品系)有望在山西及北方旱作農業區推廣應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山西種業高質量發展及助力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如果說航天育種是種業創新的“太空賽道”,那么山西農業大學團隊實現的“麥谷噸糧”突破則是一場顛覆性的“模式革命”。
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晉中麥谷一年兩作高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基地,千畝小麥實驗田綠意盎然,展現著育種新成果。
作為“小雜糧王國”,山西傳統谷子品種因播種期與小麥收割期沖突,導致土地“一茬有余,兩茬不足”。山西農業大學團隊篩選2000多份谷子種質資源后,成功選育出早熟、高產的雜交谷品種。
“去年實現‘麥谷噸糧’:小麥畝產740-750斤,最高超800斤,谷子畝產300余斤,合計超千斤?!表椖控撠熑速Z宇琛介紹,“麥谷一年兩作”模式讓土地利用率翻倍,打造出“噸糧田”。目前,該模式正帶動周邊農戶共享科技紅利,為山西旱作農業的高效化、集約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科技賦能:
5400畝大田僅需4人管理的智能密碼
在景尚鄉賈豹村玉米單產提升集成技術示范區,一套“會思考”的水肥一體化設備尤為亮眼:500立方米儲水倉連接三種有機肥儲箱,通過管道與發電設備實現“按需施肥”;百米外的監測終端實時回傳土壤墑情、養分數據,自動生成灌溉方案?!拔覀兺ㄟ^云數據智慧平臺智慧管控5400畝玉米大田,僅需4個人就能完成水肥、病蟲害防治、生產檢測全流程管理?!奔夹g總監柴亞男介紹,水肥同步施用使氮肥利用率從35%提升至60%,每畝節水超20噸,減少化肥面源污染的同時,連續兩年創下山西省玉米單產最高紀錄,最高畝產量達 2540 斤。
值得關注的是,適配壽陽縣的國內首款有機旱作玉米AI大模型,已攻克當地旱作適水改土與產能提升、綠色高質高效玉米整建制單產提升兩大國家級課題,多年數據積累即將應用于生產實踐。5月1日,作為山西省玉米種植與產量第一大縣,壽陽縣憑借農業產業基礎、科技賦能及品牌塑造等綜合優勢,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名單。隨著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與政策紅利釋放,當地正著力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國樣板”。
這種科技賦能的場景,并非孤例。在太谷區任村鄉布袋莊村的田壟間,一場“智能春播”正重塑傳統農耕圖景。搭載北斗輔助控制系統的精量播種機在衛星導航下自動作業,旋耕、起壟、施肥、播種、鋪滴灌水管等工序一氣呵成。種植戶老李望著按預設軌跡行進的機械感慨:“以前憑經驗撒種,現在由‘智慧大腦’掌舵——北斗終端實時校準路線,播種精度到厘米級,這就是科技的力量!”更讓他稱道的是“干播濕出”技術:播種與鋪設滴灌帶同步完成,通過滴灌精準增濕,出苗率提升至95%以上,既省去播前澆水的人工成本,又借水肥一體化技術緩解春旱,玉米苗長勢齊整如隊列。
從智慧管控到智慧播種,科技對農業的改造,始終圍繞“水”這一核心命題。水是農業命脈,更是旱作農業破局的核心密鑰。
晉中市積極探索以技術提產量、提質量的節水農業發展新路徑,推廣太谷玉米“品字型” 栽培等農藝創新技術,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農藥使用量減少18%。太谷區裕豐農場主王彪采用“品字型密植+寬窄行布局+滴灌水肥”組合技術,已完成800畝播種。“單產提升行動和‘玉米—小麥—玉米’二年三作項目有補貼,每畝能省不少成本?!彼阒~笑言,密植技術讓每畝株數增加20%,配合滴灌水肥,按這長勢,畝產突破1500斤有把握。
保障強化:
政策機制夯實產業生態根基
多年來,晉中市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以政策機制為抓手構建產業生態閉環: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5個政策性文件,建立“分階段目標—分年度任務—分項目推進”的遠近結合機制,從頂層設計層面錨定有機旱作農業“特”“優”發展路徑。
在組織保障上,創新建立“行政領導+農業專家+農技指導員+基地+合作社+示范戶”六級包聯責任制,配套百余名省市級專家組成的專業智庫,形成“政策落地有抓手、技術推廣有支撐”的保障體系。
為打通“科研—產業”轉化鏈條,晉中市依托晉中國家農高區與山西農業大學科研優勢,共建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與技術創新中心,在旱作節水、耐旱品種選育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了有機旱作玉米、高粱、谷子、蕎麥、大豆、馬鈴薯、紅薯、火麻等15種典型的旱作農業種植模式,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技術落地。
在產業生態構建中,晉中市聚焦農業結構調整和功能延伸拓展,已形成“糧畜菜果”四大支柱產業和主食糕品、肉制品等八大產業集群的“四梁八柱”,成為省城太原農副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和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通過“糧頭食尾”產業鏈延伸,“冠云牛肉”“鑫炳記太谷餅”等569個“三品一標”產品借助“有機旱作·晉品”區域品牌走向全國,實現從生產到市場的價值閉環。
黃土塬上的科技興農答卷
編后語
當航天育種的種子扎根黃土高原,北斗導航播種機實現厘米級作業,晉中以科技改寫旱作農業發展邏輯,打破“靠天吃飯”困局,成為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的鮮活樣本。
創新驅動是核心密碼。航天育種借助宇宙環境促使種子基因重組,拓寬耐旱作物選育空間;“麥谷噸糧”模式通過品種與農藝創新突破茬口限制,土地利用率翻倍,生動詮釋“藏糧于技”。這些突破重構農業生產要素,讓科技成為破局關鍵。
綠色可持續是發展方向。晉中依托智慧農業系統,實現5400畝大田僅4人高效管理;憑借“品字型”栽培技術,將水肥利用率提升40%,把“節水、節肥、減污”貫穿農業全流程,走出“以種適地、以技節水、以綠增效”的現代農業新路。
作為全國有機旱作農業“試驗田”,晉中構建責任制度與產業體系,整合多方資源輸出可復制經驗。隨著黃土高原“科技田”不斷擴展,農業正從“量”的增長邁向“質”的飛躍,彰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記者 馮靜寧 裴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