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6-11
插秧機播種水稻 記者 史俊杰 攝
巍巍太行深處,千仞絕壁之下,左權縣拐兒鎮河東村一片片水田宛如大地新織的綠綢,映照著仲夏的陽光。水波瀲滟間,新插秧苗在微風中舒展稚葉,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鋪展出一幅江南畫卷。
河東村,這個藏在清漳河東源的高山村落,曾以“太行小江南”聞名。73歲的村民曹世田清晰記得,早年在河灘插秧時,稻穗能垂到水面,秋收時滿村飄著新米的清香。然而,隨著品種陳舊、技術落伍等原因,水田逐漸改為旱作,種植玉米成了更多選擇。直到2024年,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東風里,當地重提“稻作復興”,依托清漳河優質水源與千年種植傳統,一場山鄉巨變悄然萌芽。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賺800塊,現在種稻能翻兩番!”河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強算著賬,語氣鏗鏘。2024年春,拐兒鎮及河東村以“企業+農戶”模式引入山西太行紅旅農貿有限公司,集中流轉500畝基本農田,試種黑龍江五常原種“稻花香2號”,但能否成功,當時并沒有人能確定。
直至210畝試驗田最終捧出9萬公斤金燦燦的稻谷時,所有疑慮都化作了田埂上的驚嘆與笑意。收獲的豈止是稻米?去年,這片綠野已吸引村民投工3500余人(次),100余名鄉親在家門口獲得了增收1000元的機遇,村集體經濟亦被悄然注入了汩汩活水。
又是一年芒種時,清晨6點,太行山間的薄霧還未散盡,河東村的水稻田已是一片繁忙。今年,河東村希望的版圖持續擴展。得益于上級150余萬元銜接資金的助力,1500米新渠如銀鏈般蜿蜒田間,水源地不僅被細心守護,稻田也有了源頭活水。水脈既通,河東村水稻種植面積從210畝躍升至350畝,預計將吸引4000余人(次)勞動力投身其中。
45歲的楊鴻雁蹲在田埂邊,指尖輕撫嫩綠的稻苗,泥水裹著褲腳,臉上漾著笑:“這苗子壯實,感覺比小時候的還好!”他身后,插秧機轟鳴著劃過水面,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翠綠,三五農民彎腰補苗,汗珠滴進泥土,仿佛在續寫這片土地塵封多年的稻作傳奇。
田埂那頭,山西太行紅旅農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保忠手指遠方,充滿熱望:“綠色種植標準正全面推行,有機認證與地理標志已在路上?!备觊煹乃{圖已然展開,未來的田疇不僅是糧倉,更是樂園:插秧的趣味、收割的喜悅、扎稻草人的童真、稻田景觀房的詩意、農家飯菜的原香、夜間篝火的溫暖……農旅融合的生機正悄然萌動,這片曾浸染烈士熱血的土地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溫度。
有稻香,有足音,當傳統農業遇上現代經營,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沉睡的山河終將蘇醒,續寫出的是新時代“太行稻香謠”。
記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