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4-29
李彥喬
大學生回鄉創業,對于農村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先進的經營理念,是農村發展急需的新鮮血液。
榆次區東陽鎮逯村,北京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溫靖放棄金融行業的工作,回鄉創辦山西靖果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采取土地入股、合作開發的模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走集約化經營之路;投資搭建大棚,運用先進技術種植無公害可直接入口的西紅柿,不僅收獲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帶動入股農戶快速致富。
從溫靖的創業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長期以來,農村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匱乏,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回歸,帶來了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以及創新思維,為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提供了強大動力。
中國城鄉關系的百年演進史,本質上是生產要素的單向流動史。從科舉時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層躍升,到市場經濟時期農民工的“候鳥式”遷徙,農村始終扮演著人才輸出地的角色。這種單向流動造就了城市的繁榮,卻讓鄉村陷入“人才失血”的困境。當知識精英攜帶著現代管理理念和前沿科技回歸鄉土,他們實際上搭建起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橋梁。
在如今的晉中大地上,這種要素重組呈現出清晰的實踐路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傳統小農經濟轉型為股份制合作經濟;借助設施農業技術,露天耕作升級為精準可控的工業化生產;依托現代營銷網絡,初級農產品進化為品牌商品。這種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率,更重要的是構建起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大學生返鄉創業帶來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例如在浙江安吉,“80后”海歸用區塊鏈技術重塑白茶產業鏈;又如在四川蒲江,農學博士團隊讓丑柑變身“黃金果”;再如在山東壽光,青年創客的植物工廠重新定義蔬菜生產。這些案例共同印證了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當知識資本注入鄉土,沉睡的生產要素被重新激活,城鄉二元結構的堅冰必然會快速消融,農村將會迎來生機勃發的春天。
現代農業早已突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意象,在溫靖的智能大棚里,環境傳感器實時監測作物生長參數,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調控營養供給,物聯網技術實現全程溯源。這些場景顛覆了人們對農業的認知,展現出“數字農民”的工作圖景。大學生群體攜帶的不僅是書本知識,更是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能力。
知識下鄉正在重塑農村人力資本結構。在山西靖果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學生創業團隊開設的“田間課堂”定期傳授現代農業技術,普通農戶逐漸掌握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部分骨干成長為技術能手。這種人力資本升級具有乘數效應:當第一個大學生帶來新技術,往往會培養出十個技術型農民,進而輻射帶動百戶傳統農戶轉型。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否定,而是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性轉化,創造出獨具魅力的鄉村新業態。
土地制度的創新突破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制度支點,通過“三權分置”改革,以經營權入股方式整合零散土地,在保持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規模經營。這種制度設計既保障了農民權益,又破解了土地細碎化難題,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開辟了合規路徑。
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大學生返鄉創業實質是推動了鄉村的價值重構。當電商直播讓土特產直通都市餐桌,當民宿經濟喚醒沉睡的老屋,當康養產業激活生態資源,鄉村不再是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而是成為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的復合價值空間。這種價值重構正在扭轉鄉村“被邊緣化”的命運,使其重回文明演進的主航道。
站在鄉村振興的歷史節點回望,大學生返鄉創業已超越個體選擇的范疇,升華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當知識精英與鄉土中國深情相擁,帶來的不僅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更是文明形態的迭代升級。這場正在深入的革命一旦形成潮流,那就必將在廣袤的鄉野播撒下現代文明的種子?;蛟S在不遠的將來,當人們談論理想的生活圖景時,“歸隱田園”將不再是文人的精神烏托邦,而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選擇。
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價值,不僅在于經濟收益的提升,更在于重構農村發展的底層邏輯。這種改變正在全國許多村莊悄然發生,這也同時預示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變革。未來的農村,必將是知識與土地交融的創新沃野,必將是傳統與現代共生的發展熱土,更是一代有為青年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