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4-29
曹海欣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代詩人高鼎的一首詩作,生動地描寫了南方早春明媚、迷人的景色。在一個春日和煦的下午,我去了一趟百草坡,在空曠的山野中呼吸一口清新空氣,那種沁入肺腑的感覺就像吃了一口涼爽的西瓜。廣場上車停得滿滿當當,大人、小孩擠滿視野,各種顏色的風箏隨風飄揚。
你看那是一個小鳥風箏,閃著雙翅在天空翱翔,優雅的身姿是那樣優美;再看另一只蜻蜓風箏,也在撲撲地飛,旋轉著攀升;又是一個直升機風箏,一飛沖天,頗有凌云之志,它在沖向云霄。
記得小時候在鄉村生活,三哥幫我做了一個風箏,先是用菜刀破竹子,制成一根根篾條,選取韌性好、彈力大的作為風箏骨架,糊上紙張,調試顏色,再用木頭削制線轱轆,最終一只完整的風箏就做好了,整個過程匯集了傳統風箏制作的核心技藝:扎、糊、繪、放。在有風的地方一拽線,風箏迎風飄揚。在追逐春光的田野里,三哥告訴我“放風箏時要聽風的脾氣?!?/p>
風箏制作技藝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從漢代扎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放風箏最早開始于唐代,明、清朝代以后蔚然成風。
曹雪芹寫的《風箏》,“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意為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牽線斷了,失去力量,飄然而去,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清代孔尚任寫的《風箏》,“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充滿了童趣,一群孩童結伴而來,手執風箏,抱怨天公不作美,沒有足夠的風來放風箏,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宋代陸游寫的《觀村童戲溪上》,“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描繪了雨后村童嬉戲的場景,有的孩子在泥濘中奔跑,有的孩子放著風箏,充滿童趣和生活氣息。元代馬臻寫的《西湖春日壯游即事 其十六》,“豪家游賞占頭船,趁得風輕放紙鳶”,描繪了清明時節西湖邊人們放風箏的熱鬧場景,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閑適與和諧。
現在放風箏,有大人也有小孩,風箏飄起來,各種品牌各種造形的都有,琳瑯滿目。借著和煦的東風,風箏飛起來了,從那根細線上,我感受到千年文脈的延續,體會到古今相通的生命情趣與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