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4-22
當前,正是春耕春播的黃金時節。我市各地搶抓農時,大力推廣智慧農機、提供技術指導、開展品種試驗示范,讓科技成為春耕春播的有力支撐,為實現全年糧食豐收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春澆是土地過冬后喝的“第一口水”,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眼下氣溫逐漸回升,正是春澆的關鍵期。在祁縣賈令鎮西高堡村的田野上,農戶們正忙著將大塊耕地劃分為0.5畝的小畦塊,通過這種縮小灌溉單元的方式,實施汾河水精準灌溉,讓灌溉更加科學高效,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保障。
農業高質量發展,人才也是關鍵。祁縣農業資源稟賦好、產業基礎實、發展韌性強。該縣立足實際,全力以赴打好春耕春播“主動仗”,持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舉辦專題培訓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近日,在祁縣城趙鎮常家堡村的玉米單產提升培訓班實訓現場,50余名學員圍攏在一臺新型玉米精播機旁,認真聆聽農技專家現場講解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據悉,本場培訓全程采用“課堂教學+實踐實訓+觀摩交流”的形式,將前沿農業科技知識與本地生產實際相結合,重點圍繞玉米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讓學員在田間地頭實地觀摩農機操作、鋪地膜、播種等一體化的技術,直觀感受新技術、新農具的優勢,幫助學員更好地把新技術運用到生產實踐中。
春潮涌動、生機無限。走進左權縣麻田鎮東安村的水稻育苗大棚內,自動化育苗機正在高效運轉。村民們將育秧盤、基質、水稻種子有序放置在智能設備上,機器自動完成擺盤、填土、灑水、播種、覆土等工序,一排排規格統一的秧盤快速成型。這些秧盤制作完成后,將進行集中培育,為后續插秧工作提供保障。
東安村村委會主任王守偉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立足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把優質水稻種植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不斷總結種植管理經驗,引進先進種植設備,采用“培育—種植—收割—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持續擴大種植規模,今年種植面積將達240畝。為把水稻產業做大做強,東安村引進自動化育苗機,在減少人工成本的同時,育苗效率和苗種質量大大提高。
進入春耕春播期,麻田鎮還在柴城、麻田、澤城等村,集中連片開展核桃品種改良工作,總面積達1800畝。左權縣林業局經濟林站技術員張勇說:“本次改良選用禮品2號核桃品種進行嫁接。該品種青皮核桃在市場銷售火熱,進入掛果期后,預計產量能提升30%,將進一步提高核桃種植戶的收入,有效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玉米種植是壽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在壽陽縣福康農業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智能水肥一體化示范園區,270畝的高標準玉米種植基地內,8臺農機具在田間奏響春耕“進行曲”。只見大型旋耕機在農機手熟練的操控下來回穿梭,鋒利的旋耕刀輕松切入土地,將泥土層層翻開,沉睡的土地瞬間變得疏松透氣,為春播春種做好充分準備。
該園區負責人趙愛民介紹,公司致力于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推廣應用智能數字水肥一體化技術,探索出“深松深耕—種植—智能水肥—一體化管理—收獲”的完整種植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國建成有機旱作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華北有機旱作之“芯”,成為玉米豐產豐收的“翹楚”。為給玉米生長創造最優生長環境,公司不僅配備了現代化農機設備,更依托智能水肥一體化平臺實現了精準栽培。
據了解,智能水肥一體化平臺涵蓋水肥一體化、農事管理等13個功能模塊,通過這些功能模塊可以清楚追蹤土壤墑情和地塊管理等,實現玉米種植精準化、標準化和自動化,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產量與品質。
從精準灌溉到自動化育苗,從智能一體化技術到品種升級改良,一幅幅“春耕圖”的背后,是一場場現代農業的“科技秀”。隨著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的加速落地,廣袤田野不僅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更澎湃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讓“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煥發出“科技耕耘”的全新生機。
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