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休市綿山北麓的丘陵間,藏著一座歷經時光淬煉的村落——南莊村。這里距介休市區7.5公里,北望汾河平原,南倚綿山群峰,146戶人家在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將青石板鋪就的古老街巷與現代化的產業園區編織成獨特的生活圖景。作為古代并州通往平陽的必經之地,南莊村從商道上的喧囂驛站,到如今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森林鄉村”,始終在傳承與創新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地理風貌:
山水之間的宜居家園?
南莊村的地理格局充滿自然意趣。海拔1061米的地勢讓這里常年云霧繚繞,1598畝耕地隨丘陵起伏,形成“坡地種糧、梯田栽果”的立體農業景觀:春天谷子青苗隨風搖曳,夏日玉米高粱綠蔭如蓋,秋季蘋果核桃壓彎枝頭,冬季葡萄藤蔓在石墻上勾勒出優美線條。年均1000毫米的降水量滋養著這片土地,更造就了冬暖夏涼的宜人氣候——當市區盛夏酷熱難耐時,這里平均氣溫僅25℃左右,18℃的晝夜溫差讓夜晚需蓋薄被,晨起山間薄霧彌漫,鳥鳴聲中帶著草木的清潤,是周邊百姓口口相傳的“天然空調村”。?
古人的智慧藏在村落的排水系統里。整個村莊以“鳳凰展翅”為形:村中央的低洼地帶是“鳳腹”,南北走向的石頭街如“鳳脊”,東西民居似“鳳翼”,北真武廟與南龍王廟分別為“鳳頭”與“鳳尾”。每逢降雨,雨水順著石頭街的弧形坡度匯入中央排水渠,經西街暗溝流入西北側的澇池。這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澇池,由17層石塊砌成上寬下窄的“倒梯形”,雨季能容納全村雨水,防止內澇;旱季則成為牲畜的飲水池和農田的灌溉水源,村民們常感嘆:“老祖宗留下的澇池,是咱村的‘天然水庫’。”
交通的變遷串聯起古今時光。曾經的“官馬大道”如今化作平坦的水泥公路,向東15分鐘車程直達介休市區,向西連接著國家4A級景區張壁古堡,周末常有騎行愛好者沿著山路穿行,車輪碾過的不僅是現代路面,更是千年來商隊留下的深深車轍。?
古建遺韻:
石巷深處的歷史年輪?
走進南莊村,東門“迎瑞門”的青磚拱券仿佛是時光隧道的入口。這座高4米、寬3.8米的堡門雖歷經風雨,門額上“迎瑞”二字仍清晰可辨,與南門“浮翠門”共同守護著村落的南北要道。環繞全村的堡墻雖已部分坍塌,但從殘留的石基仍能想象當年“四門環護、壁壘森嚴”的防御格局,巷道交錯間,“三門石頭街,南北兩座廟”的布局如同一幅立體的古村落畫卷。?
950米長的石頭街是南莊村的“脊梁”。青石板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發亮,匠人特意設計的弧形截面暗藏巧思:兩側石子平鋪形成緩坡,中央石子豎鋪成排水槽,雨水順槽流入暗溝,即便暴雨傾盆,街道也不會積水。漫步其上,龍爪槐的枝葉在石墻上投下斑駁陰影,鞋底與石板相叩的“嗒嗒”聲,與遠處的鳥鳴、近處的犬吠交織成獨特的鄉村韻律。?
張氏家族的80余座明清院落,是南莊最厚重的歷史典籍。“百忍堂”的磚雕影壁上,“鹿鶴同春”的圖案寓意吉祥;“三多堂”的木雕門楣刻著“福、祿、壽”三星,刀法細膩如工筆畫;而“春本堂”北房的“滿堂執事”磚雕堪稱一絕——頭戴官帽的主人氣宇軒昂,右手虛指日月,身后隨從持扇肅立,衣褶的層次感與面部的神態刻畫,讓觀者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的官轎聲。這些院落至今保留著“北房為尊、東西廂房對稱”的四合院格局,窗欞上的冰裂紋、門墩上的鼓形石,處處彰顯著晉商宅院的精致。?
村中央的“甘露古井”是活著的歷史見證。井水深達15米,水質清冽甘甜,井臺邊的楹聯“日晶通天下,月朋鎮乾坤”以拆字法組合“日”“晶”象征白晝,“月”“朋”代表夜晚,暗含“古井滋養晝夜、福澤萬代”之意。距古井百步之遙的澇池,除了實用功能,更承載著村民的美好愿景:每逢農歷新年,長輩會帶著孩子繞池祈福,口中念著“水聚財聚,五谷豐登”,水面倒映的燈籠與星空,成為許多南莊人記憶中最溫暖的畫面。?
人文傳承:
耕讀傳家的精神密碼?
張氏家族的遷徙史,就是南莊的成長史。自清代乾嘉年間落戶至今,七代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鼎盛時期“張家十八堂”連片而立,門前的上馬石、院內的功名碑,訴說著家族“亦商亦耕”的榮耀。祠堂內的族譜詳細記載著祖先從山東遷居至此的歷程,每逢清明祭祖,族長都會帶領子孫誦讀“耕者務本,讀者明理”的祖訓,不少宅院的書房遺址至今仍能看到殘舊的硯臺與筆墨,百年前孩童在此習字的場景仿佛重現在眼前。
除了詩書傳家,南莊還流傳著“鏢師傳奇”。清代道光年間,介休城著名鏢師陰泰忠在村西北坡下修建故居,他走南闖北護鏢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傳。如今故居門楣上的兩盞紅燈籠,每逢節慶便會亮起,村民說:“這燈籠是給路過的商隊照路,也是給咱村人亮著的‘信義燈’?!边@種“崇文尚武”的傳統,讓南莊人既有耕讀人的謙和,也有江湖人的仗義。?
鄉村的溫度,藏在世代相傳的習俗里。春耕時,村民會組成“換工隊”,你幫我種玉米,我幫你栽果樹;秋收后,打谷場上擺開“百家宴”,新收的小米粥、烤高粱餅香氣四溢;婚喪嫁娶時,全村老少自發前來“幫事”,主婦們在廚房揉面、剁餡,男人們抬桌、搬椅,孩童們在石巷里追逐嬉戲。村中的“議事堂”曾是處理鄰里糾紛、商定村務的場所,如今雖改作文化活動室,但墻上的“村規民約”仍保留著“公平議事、和睦相處”的傳統,每月的村民大會上,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的話題從當年的“修堡墻”變成如今的“民宿建設”,不變的是那份主人翁的熱忱。
振興之路:
古村煥新的時代實踐?
當“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春風吹進南莊,古老村落開始了現代轉型。村里先后完成120戶改廁、90戶改氣工程,新建的污水處理站每天處理生活污水50噸,曾經的“污水橫流”變成“清流繞巷”。95%的街巷實現硬化、綠化,百年老宅在修繕時保留青磚石墻、木構梁架,卻裝上了地暖、太陽能熱水器,推開雕花木門,屋內的現代家居與院外的古巷風光相得益彰,村民笑稱:“咱過的是‘古董房里的新生活’?!?/p>
產業振興讓土地煥發新活力。2019年開工的養生養老基地項目,像一條紐帶連接起城市與鄉村:總投資2.68億元的園區里,白墻灰瓦的鄉居公寓錯落有致,配套的健康管理中心、長者學院、養生餐廳,吸引了太原、西安等地的老人前來長住,一期工程建成后,直接創造就業崗位80余個,周邊村民的土雞蛋、手工饃成了“搶手貨”。2020年成立的農翔種植合作社,將10間閑置民房改造成特產展銷中心,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南莊小米、綿山核桃、傳統老陳醋,游客掃碼就能下單,年銷售額從最初的50萬元躍升至200萬元,不少村民靠此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改革發展中,南莊探索出“三贏”模式:150畝集體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在合作社打工;張壁酒莊項目投資4000萬元,建成集釀酒、觀光、餐飲于一體的產業園,不僅帶動2000畝高粱種植,還將酒糟低價賣給養牛場,形成“高粱釀酒-酒糟喂牛-牛糞還田”循環產業鏈,年產值達1600萬元;春本堂變身“中堂文化博物館”后,通過還原明清時期的生活場景,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25%的收益反哺村集體,用于古建維護和民生設施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鑄魂。村東的“初心園”里,廉政文化宣傳欄與村史展牌并列而立;貫穿全村的“清廉街”上,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著“廉潔家風”標語;長達200米的文化墻描繪著耕讀傳家、孝老愛親的故事,成為孩子們的“露天課堂”。連續五年舉辦的“最美家庭”評選中,照顧患病婆婆十年如一日的王秀英、帶領村民發展電商的年輕干部李建軍等典型人物,成為村民心中的“明星”。2022年落地的農村綜改項目,通過“黨員聯戶”模式推進16項民生工程,新建的徽派民宿群解決30人就業,親子樂園每逢周末便擠滿城里來的家庭,石巷里的歡聲笑語與百年前的商隊喧嘩,在時光中形成奇妙的呼應。?
站在村北的真武廟遺址俯瞰全村,石街如鳳凰的脊梁貫穿南北,新建的養老基地與民宿群如同羽翼上的新羽,在陽光下閃耀著溫暖的光澤。南莊村獲得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森林鄉村”等榮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古老的排水系統仍在默默守護村落,當張氏院落的磚雕在陽光下重現光彩,當新一代南莊人帶著祖輩的智慧與勇氣邁向未來,這片土地正在上演傳統與現代最動人的合奏。從“三門石頭街”的歷史回響,到“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南莊村始終相信:唯有守住根脈,才能擁抱新生;唯有攜手奮進,方能不負青山。
本文由史俊杰撰寫,參考文章:村委主任雜志社李霞文字《古韻今風——記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龍鳳鎮南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