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數字報時間:2025-03-28
編者按
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即將在山西太原舉辦。這是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書香社會、涵養文明風尚、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是展示三晉優秀文化、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的重要契機。
全民閱讀的理念起源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走向閱讀社會”倡議。2006年,中宣部聯合11個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自2014年起,“倡導全民閱讀”連續10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發布,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
2022年4月23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舉行。
閱讀是一種最直接的獲取知識的方式,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以讀書為用”出發,培養“以讀書為榮”的風尚,最終是讓“以讀書為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即日起,本報特開設“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特別策劃·悅讀山西”欄目,旨在以“內容簡介”和“薦書人”的方式陸續推出有關山西風光、文化遺產和古跡、民風民俗、歷史、自然地理等重點圖書,為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的勝利召開擂鼓助威。
《山西電影文學史1935-2019》
內容簡介:
《山西電影文學史1935-2019》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對山西電影文學的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填補了山西電影研究的空白,是中國電影區域發展史的重要部分。電影雖是個舶來品,但山西電影產業已然走出了自己的路。該書通過對山西電影文學的解讀和對山西電影文學演變進程的梳理,在厘清山西電影文學發展脈絡的同時,進行深入分析其初創、繁榮、消沉乃至再突破的歷程。全書共分三輯十六章。
對山西電影文學來說,本書應是開創之作,尤顯可貴,既填補了山西電影研究的空白,也可算中國電影區域發展史的重要部分。
這部帶著油墨香味的學術著作,既是回望山西電影來路的紀念碑,更是展望中國地域電影發展的瞭望塔。當我們在字里行間追尋那些散落在歷史塵埃中的山西影像時,觸摸到的不僅是一個省份的電影記憶,更是整個中國電影文化生態的微觀樣本?;蛟S正如書中論及的《黃河謠》,那穿越時空的船工號子,終將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中,譜寫出更為雄渾的光影交響。
《左權開花調》
內容簡介:
左權開花調,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左權民歌在隋代開始形成,20世紀30年代,左權開花調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
左權民歌分為大腔、雜曲、小調三種形式,左權開花調是小調的一種。20世紀30年代以來,從小調中派生出了一種獨特的山歌藝術形式——開花調。左權開花調屬“山歌體”,因唱詞精巧新穎,以“開花”為比興,故稱開花調。開花調主要分布于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
左權開花調多屬情歌,音調簡潔,大多由相互呼應的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上句起興,下句點題,歌詞大都是人們在鄉間田野勞作時即興而作,上句借喻花開、下句說情敘事,所謂的“花”,不僅植物可以開“花”,日常生活用品、物品中的剪刀、笤帚、石頭等也可開“花”,如“門搭搭開花撲來來,門外走進哥哥來””玻璃開花里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山藥蛋開花結疙瘩兒,圪蛋親是俺的心肝瓣兒”。本地方言“啊圪呀呀蛋”“親圪蛋兒”“親呀圪親呀么蛋呀圪蛋”作為襯詞、襯句,凸顯了左權的方言特征,也表達了一種親昵、愛戀的情感。
山西電影的“破冰之作”
薦書人張耀華(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副教授)品讀:
在當代中國電影研究的版圖上,《山西電影文學史1935-2019》的出版猶如點亮一盞地域文化的明燈。這部由韓玉峰領銜撰寫的作品,不僅填補了山西電影史論研究的空白,更以獨特的學術眼光重構了中國電影史的地方性敘事維度。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太行山麓的這條光影長河,看到的不僅是膠片上定格的山西故事,更是一部流動的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發展備忘錄。
作為首部系統梳理山西電影歷程的“破冰之作”,該書的史學建構彰顯出三重學術自覺。其一,在時間維度上構建起“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敘事框架,從1935年西北影業公司攝制《千秋萬歲》開始,到賈樟柯《山河故人》在國際影展引發的文化回響,百年光影在考據嚴謹的史料鉤沉中漸次展開。其二,在空間維度上獨創“地域電影文化生態”研究范式,將制片廠沿革、作家群體、類型演變置于三晉文化的土壤中考察,揭示出《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中山西醋坊蘊含的民間倫理、《打金枝》里晉劇程式轉化的影像語法。其三,在理論維度上提出“文學電影”的核心概念,透過馬烽、孫謙等“山藥蛋派”作家“左手小說,右手劇本”的創作實踐,詮釋文學傳統與電影美學的深層互文,這種跨媒介研究視角為地域電影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在三代影人的代際譜系梳理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的山西脈絡。馬烽、孫謙等第一代創作者將《呂梁英雄傳》的小說敘事轉化為《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影像語法,在革命浪漫主義中注入泥土氣息;謝俊杰等第二代影人在《咱們的退伍兵》里延續“問題意識”,用鏡頭語言探討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倫理嬗變;賈樟柯、李珈西等新生代導演則通過《三峽好人》《戀戀不舍》實現地域敘事的現代性轉換,在威尼斯金獅獎的聚光燈下完成從“山西故事”到“中國故事”的躍升。這種創作血脈的賡續,恰如汾河水流淌不息,在每個時代激蕩出不同的文化浪花。
當我們站在文化自信的時代坐標上重新審視這部著作,其價值早已超越地域史志的范疇。書中對“主旋律電影民間化表達”的論述,為《李司法的冬暖夏涼》等新主流影視創作提供理論注腳;關于“微電影與民間影像生產”的調研,揭示出《朋友圈》等新媒體作品如何重構地域文化傳播格局。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揭示的“文學傳統滋養電影創作”規律,為當下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化提供了方法論啟示——正如晉商文化基因催生出《白銀帝國》的影像史詩,五臺山的晨鐘暮鼓也將在新一代電影人的鏡頭里獲得重生。
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薦書人范馨之(華中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品讀:
在太行山褶皺深處的星空下,當第一聲“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穿透晉中平原的晨霧時,這片土地便擁有了獨特的聲音密碼?!蹲髾嚅_花調》作為國家非遺叢書的重要篇章,恰似一把青銅編鐘,將散落在山坳間的民歌碎片重新綴連成完整的文化基因譜系。
翻開泛著紙香的書頁,隋代《踏搖娘》的遺韻與當代采風錄音的聲波在時空隧道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作者毛瑞環、樹難栽,以考古學家的精細筆觸,將開花調中“山丹丹”“櫻桃樹”等意象符號逐層剝離,露出底層鮮活的生存哲學——那些看似質樸的比興,實則是農耕文明對天地時序的精密解碼。這段歷史不僅是文獻的積累,更是農民智慧的結晶,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人們如何在自然與生活中尋求共鳴。
書中特別解構的“開花調三疊式”韻律結構,恰如太行山區的梯田般層疊有序,在“正詞—襯詞—甩腔”的循環中完成著情感的播種與收割,這種獨特的韻律無疑賦予了開花調濃厚的地方色彩。隨著書頁間的翻動,讀者可以感受到那一段段充滿神秘與美感的歌詞,在心靈深處激起漣漪。
在數字化保護章節,作者提出的“三維聲場采集”概念頗具啟發性。當科技團隊用32支麥克風陣列捕捉老藝人演唱時的空間混響,我們得以在紙頁間聽見羊群踏過山澗的踢踏聲、風吹黍穗的沙沙聲這些天然伴奏,這種超越單純音頻記錄的保存方式,本質上是對民歌生態系統的人文學關懷。這一創新手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聽覺體驗,也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無限可能,使得非遺保護更加生動而具象。
作為現代讀者,我們在書中遭遇的不僅是藝術形態分析,更是一場文化救贖的緊急動員。當看到“95后”傳承人在直播間用電子合成器改編《會哥哥》時,既擔憂基因突變的文化失真,又欣慰于古老歌謠在新型網民中的廣泛傳播。這種傳承的悖論,恰恰印證了開花調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它在保持原貌的同時,又不斷地與時代對話,找到適應現代生活的縫隙。
合上書卷,窗外的城市噪音突然變得扁平。那些曾在太行山巔盤旋的嘹亮甩腔,此刻正在紙頁間倔強生長,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博物館式的真空封存,而在于讓每個現代人的生命節拍都能與古老的歌謠共振和鳴。
《左權開花調》不僅是一部關于地方文化的學術著作,它更是一段喚醒我們文化自覺的旅程。作為非遺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藝術與歷史、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從毛瑞環、樹難栽的細膩筆觸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更能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平和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