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3-21
野外數據采集途中 穆雨椰 攝
3月,春寒料峭的太行山深處,榆社縣文物普查隊的身影穿梭在崇山峻嶺間。作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一線“偵察兵”,他們肩負著摸清文物家底、守護歷史根脈的使命,用腳步丈量山河,以科技賦能保護,在冰雪未消的早春書寫了一段動人的文物守護故事。
3月11日清晨8時,隊長吳紅梅帶著6名普查隊員整裝出發,目標是榆社縣小杏山山頂石窟。車輛在土路上顛簸行進,一個半小時后抵達山腳。面對陡峭的山勢,隊員們拄著登山棍,背著無人機、RTK測繪儀等設備,啃幾口干糧便向山頂進發。
前半程尚能談笑風生,隨著海拔升高,積雪覆蓋的巖壁愈發濕滑,隊員們不得不手腳并用攀爬。有人不慎滑倒,膝蓋磕上巖石;有人體力透支,喘著粗氣倚杖而立,但無人退縮,“文物等不起,再難也要上!”歷經兩個半小時的艱難跋涉,普查隊隊員們終于登頂。
寒風中,無人機盤旋升空,精準測繪石窟的每一處細節;RTK測繪儀終端逐點記錄數據,連裂隙的毫米級變化都無所遁形。下山時,險峻的陡坡讓眾人“腿抖心顫”,直至下午4時才安全返回?;赝L雪中的小杏山,隊員們的登山杖在雪地上刻下的印記,仿佛一串無聲的守護誓言。
次日,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北平石窟屬于新發現文物點,并無任何文獻記載,只憑老人們口中的模糊記憶,細微的線索讓普查隊員們如同大海撈針。隊員們帶著無人機深入群山,每登上一座山頭便展開“空中偵察”,3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數次無功而返后,無人機終于在第三個山頭的影像中捕捉到了石窟的蹤跡!
“找到了,在這里!”歡呼聲中,隊員們循著定位攀至石窟前,用高精度設備全面記錄石窟現狀,為后續修復留存珍貴數據。返程路上,有人低聲嘆息:“若早幾十年有這些技術裝備,多少文物能免遭毒手!”
文物普查,讓隊員們對“基層文物工作者”的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老一輩普查員靠一雙腿、一雙眼、一本筆記,在荒山中尋訪文明碎片;如今,無人機代替了人眼俯瞰群山,RTK終端讓測繪效率倍增,但那份“守護文脈”的初心始終未變。
榆社縣文物普查隊相關負責人李晉華表示,下一步,他們將以“應普盡普、全域覆蓋”為原則,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科技賦能每一處發現,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讓散落的瑰寶重煥生機。
記者 張凱鵬 通訊員 穆雨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