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3-14
鐘村夏商墓地墓葬分布航拍照
墓室
陶爵
扇貝
陶斝
在時光的長河中,每一粒沙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每一片陶片都訴說著遠古的故事。這句話,似乎是對考古工作最溫情的解讀。
“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新發現”近日揭曉,6大考古項目成功入選,從新石器時代跨越到宋金時期,猶如攤開了歷史的畫冊,一筆一筆書寫著這片土地上的精彩。
欣喜的是,昔陽縣鐘村夏商墓地位列其中,為晉中乃至山西考古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鐘村墓地是目前夏商之際黃土高原東部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墓地,葬俗具有濃郁本土特征,又顯示出多元匯聚的文化面貌,填補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痹摽脊彭椖控撠熑?、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范文謙說。
1.考古前置 喚醒沉睡歷史
底蘊深厚的晉中,歷史遺存豐富,廣袤的黃土高原之下,沉睡著華夏文明最深邃的歷史。2024年5月,夏商考古,在晉中迎來意外驚喜。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和昔陽縣文物所組成的考古隊來到昔陽縣鐘村社區,在這里進行了持續系統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程志峰介紹:“鐘村夏商墓地的發現,是我市落實‘考古前置’工作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p>
所謂考古前置,即“先考古,后出讓”,就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的建設單位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時需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由建設單位獲得土地后進行,前置到土地供應之前進行,以便實行“凈地出讓”,或者說是“標準地”出讓,旨在避免基本建設對地下文物的破壞。
鐘村夏商墓地是昔陽縣在配合陽煤小區南側、沾嶺路東側擬用地建設的考古前置項目中,偶然發現的。自2022年起,我市便對鐘村墓地的考古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不僅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還多方協調,確保了該項目的順利進行。經過專業考古團隊的精心籌備與努力,歷經2022、2023兩年的調查、勘探,在考古前置階段探明了地下遺存的存在,于2024年5月正式開啟發掘工作。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昔陽縣內河流分布比較密集,有瀟河、松溪河、清漳河等,在古代社會有河流的地方比較適合人類生存,是社會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因此也就造就了鐘村、昔陽以及晉中地區繁榮的文化布局。
“鐘村墓地位于昔陽縣鐘村社區,地處太行山西麓東高西低的丘陵臺地上,發掘出5座夏商之際的高等級墓葬,距今大約3500年?!鄙轿魇】脊叛芯吭涸洪L范文謙介紹,此次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夏商之際墓葬5座、戰國墓葬8座。我省目前發現的夏商墓不是很多,尤其夏朝的墓葬,之前也是零星發現,而此次昔陽鐘村夏商墓地的發現,是晉東地區首次發現。
考慮到鐘村墓地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了探尋墓葬所在的遺址背景,發掘期間考古隊對第二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調查資料進行梳理,并對松溪河流域展開初步調查,共發現夏商時期遺存9處。連同鐘村在內,構成了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區域,對于研究太行山西麓夏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起到一個填補空白的作用。
曾經籍籍無名的鐘村社區,一朝為天下所知。如今,每一鍬黃土的翻開,都是對歷史的叩問,以實證補寫史冊,以科技重構記憶。
2.深度對話 觸摸文明奧秘
夏商時期的中華大地,久遠而神秘,從二里頭到殷墟再到三星堆,文明的火光在時空中留下歷歷光彩。
鐘村墓地的5座夏商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西部,排列有序,墓葬均為近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室面積達18至46平方米。葬具均為多重棺槨,有兩槨三棺、一槨一棺或一槨兩棺。棺側置器物箱,棺和器物箱底板由半剖的原木構成。
根據墓葬面積及葬具種類,可以將墓葬分為三類。最大的墓編號為M10,長、寬均超過6米,墓室面積達46平方米。墓室為豎穴土坑,有熟土二層臺。二層臺東、西、南部皆有火燒后黑色灰痕,疑為祭祀痕跡。二層臺內有兩槨三棺。外面用石塊構筑大型石槨,長、寬均達4米,石槨內置木槨,木槨內并列放置三個木棺,棺內各葬一人。中棺內為男性,身體涂有朱砂,頭頂覆有扇貝,男性墓主人右側股骨位置有一件由綠松石嵌片組成的綠松石牌飾。陪葬的女性位于兩側,身體涂的朱砂較薄,無隨葬品。北壁有壁龕,龕內殉葬有一名男性。槨室內北側有一個長方形器物箱,隨葬有漆木器、陶斝和陶罐。
M10是該時期單體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墓葬,表明在山西東部太行山區域存在一個高等級權力文化族群。
M8、M9和M13的面積都是26平方米,葬具都是一槨一棺,配有一個器物箱。最小的墓葬是18平方米的,即M11,為一槨兩棺。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昔陽鐘村墓地現場負責人曹俊介紹,即使是面積最小的M11,與全國其它夏商墓相比也足夠大,“目前發現最大的墓葬就是以二里頭為代表,它最大的墓葬只有3平方米,而鐘村墓葬最小的是18平方米,相當于它的6倍,從單體規模上看昔陽縣鐘村夏商墓地肯定是全國最大的,達到一個王的級別,這個規格的墓葬可以說是獨立于二里頭夏王朝之外的另外一個小的王國?!?/p>
這些墓中共出土器物40余件(套),有陶器、漆器、綠松石器等,器類組合有管流爵、斝、觚、罐等,不見青銅器,個別墓葬有綠松石牌飾及綠松石耳飾。
在鐘村發現的5座夏商墓中,很多葬俗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近方形的墓壙、多重棺槨、多人合葬、器物箱、采用半剖的原木為葬具,墓主人頭覆扇貝等葬俗,在以前的夏商墓中都比較少見。尤其是多人合葬、頭覆扇貝等,為中原地區零星所見的同類現象,找到了文化來源。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回望歷史,在文明溯源中讀懂何以三晉。
3.守護傳承 賡續中華文脈
黃土高原的褶皺深處,考古刷輕輕拂過歲月的銹跡,三千年光陰在斑駁的歷史間流轉??脊?,觸摸到的不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靜靜流淌的文明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p>
“昔陽鐘村墓地的發現,意義非凡,不僅為我們揭示了夏商時期古代中國的豐富內涵,而且對深化晉中考古課題研究、推進文物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胁┪镳^副館長崔曉東介紹,2024年以來,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積極優化機構職能,不斷強化考古人才隊伍,增強文保及科研力量,在現有基建考古部的基礎上,組建了學術研究部和文??萍疾?,籌建了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和學術會議室,在做好考古前置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及學術研究工作。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晉中,表里山河,物華天寶,深植著華夏文明的根脈,珍藏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記憶,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5539處。這些歷史饋贈跨越時光而來,帶著古老的文明,在今天熠熠生輝,成為晉中歷久彌新的靈魂。
作為文物大市,晉中在考古界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考古工作,絕非一蹴而就,在中華文明探源過程中,需要經年累月地不斷發掘、不斷探索一個個城址、聚落曾在這片土地上帶來的影響,探索先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為讓世人見證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積極和各科研院所對接,用好用足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加強基礎性研究,強化系統性保護,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更加有效地推動我市文物資源稟賦轉化為文化傳播動能。
“考古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我們以鐘村墓地發掘為契機,深化學術研究,探索科技與考古的結合,更清晰地去感受歷史的脈絡?!贝迺詵|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合作,靠持續推進的、高質量的考古工作來建構、豐富和完善晉中在人類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研究中的獨特地位,深入挖掘歷史內涵,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看得見,把文脈傳下去。
稿件:閆曉媛
圖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晉中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