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2-27
一年春作首,項目開新局。在欣欣向榮的春日圖景中,我市上下以“競”的姿態、“拼”的勁頭,持續掀起重大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熱潮,各開發區踏春提速,上項目、抓產業、謀發展,處處呈現全力以赴拼經濟、爭分奪秒謀發展的喜人景象。
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突出項目支撐,全力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如何加強項目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晉中篇章?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話題:
項目牽引促發展
市人大代表白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突出項目支撐,全力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山西銀圣科技有限公司始終將項目支撐視為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驅動力,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發揮項目的牽引作用。
在項目布局方面,我們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深刻領會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戰略方向,投入大量資源開展“新型綠色化工材料研發與生產項目”,目前已與國內多所知名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科學嚴謹的管理體系,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積極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同時,憑借良好的信譽和項目的高成長性,與多家銀行達成合作,積極爭取政府專項扶持資金,引入戰略投資者,為項目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此外,十分注重與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化工產業鏈。在原材料采購方面,與優質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產品銷售環節,與下游企業加強溝通,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通過這種協同合作,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為整個化工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來,山西銀圣科技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不斷創新發展,為推動經濟穩定增長貢獻力量。(記者 張穎)
話題:
做實項目硬支撐
市政協委員郭華萍: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產業、抓創新,就是謀未來、惠民生、促轉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實項目盤子,這需要我們持續深耕,以系統思維破題、用創新舉措解題,真正為高質量發展筑牢硬支撐。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立完善“長期有儲備、近期可實施、定期能滾動”的項目儲備體系。我建議在對接國家“兩重”政策時,既要立足煤焦等傳統產業升級需求,更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建立“產業轉型項目庫”。如依托綜改區晉中開發區,提前開展固態電池等前沿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確保儲備項目質量達年度投資計劃目標。
針對報告中的要素協調機制建立,建議成立“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專班”。在招商引資階段推行“標準地+承諾制”,對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實行“要素保障白名單”制度。同時借鑒浙江“項目警官制”經驗,設立專項法律服務團隊,確保簽約項目開工率提升至85%以上。
報告還指出,要持續開展百項堵點疏解行動,我建議實施“項目人才雙百工程”:每年選派100名干部到長三角跟班學習,引進100名項目管理師,同時建立“項目申報云智庫”,開發智能匹配系統。
做實項目盤子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晉中篇章。(史俊杰)
話題:
提升園區承載力
市人大代表劉冬: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強項目承載,各開發區因地制宜發展1至2個主導產業,精準開展鏈條式、補充式、填空式招商,推動主導產業由形到勢、延鏈成群。對此,我深有感觸。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新材料產業,祁縣經濟開發區整合縣域資源,依托山西丹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匯集碳材料產業的優勢項目,同步招引優質大型企業和潛力中小型企業,成功打造了碳基新材料產業園。在園區建設過程中,祁縣經濟開發區提供了細致周到的服務,不僅涵蓋前期規劃,還安排專人專班跟蹤服務,協助辦理各項手續,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將園區打造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如今,該產業園正通過產業重構、載體重構、理念重構,實現“黑金”產業與綠色發展的深度融合,重塑產業新形象,推動碳素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截至目前,該產業園已吸引了以山西丹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9家規模以上企業,具備年產10萬噸石墨材料的生產能力。預計到2025年底,新型碳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將初步形成。
碳基新材料產業園不僅是生產空間的拓展,更是產業生態的全面重塑。希望祁縣經濟開發區能發揮招商引資、集聚項目、壯大產業的重要作用,持續提供“一站式”服務,為項目建設和后期運營提供全方位跟蹤支持。(李娟)
話題:
優質服務提效能
市政協委員陳海珍: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開展百項堵點疏解行動,建立“全域可用、統籌調配、優先保障”的要素協調機制,把寶貴要素投給關鍵項目,用最大力度、最優服務,推動更多項目提質提速、達產達效。
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是項目落地的關鍵支撐。我建議,以科學規劃為引領、高效服務為抓手、制度創新為動力,進一步發揮土地政策對重點項目建設和營商環境建設的助推作用。
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確保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等相協調。構建精準的土地收儲體系,探索發行土地收儲債券、社會資本合作收儲等多元化融資模式,破解土地收儲瓶頸,使土地收儲成為項目落地的“戰略糧倉”。
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引進AI技術,推行“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簡化業務審批流程,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
強化數字賦能。利用數字技術,推行“云上”服務、“碼上”服務、“定制”服務等新型、便捷的服務模式,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使項目落地即可開花結果。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關注土地資源高效配置的實施效果,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為重點項目建設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提供有力保障。(王愛媛)
策劃:路麗華
統籌:李娟
攝影: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