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1-23
正月社火鬧新春
晉中是中國社火之鄉。晉中社火有七大類200余種,其內容融合了音樂、舞蹈、技巧、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體現晉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有彩車、舞龍、小花戲、舞獅、扭秧歌、鑼鼓、腰鼓、旱船等傳統社火。社火展現了晉中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同時融入了多種地方文化元素,如晉劇、太谷絞活龍、左權小花戲、榆社霸王鞭等,其不僅是傳統年節民俗活動,也是晉中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隨著2025蛇年春節的到來,我市上下歡慶新春,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全民參與,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場所、城市廣場、公園綠地、旅游景區等,開展傳統民俗社火演出活動,帶領大家領略晉中民俗文化,感受春節熱鬧氣息。
2月6日至11日(農歷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四),在市城區太師陶行知實驗學校南側道路,榆次區將組織傳統社火節目展演。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各縣(區、市)將組織一批精品社火節目進行全市傳統社火匯演。
此外,春節期間,榆次老城“怡然見晉中”榆次民俗年將帶來2025傳統年味民俗社火表演;喬家大院開展春囍非遺年活動,以社火大巡游、喬院喜宴等8項民俗活動為主,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喬家大院的文化內涵;榆次什貼古鎮旱垣農耕文化園將開展逛民俗、鬧紅火等傳統年節民俗活動;后溝古村景區將舉辦“中華家文化·后溝中國年”春節活動,通過抬花轎、扭秧歌、大頭娃娃等傳統民間社火節目,讓游客互動其中,領略晉中民俗風采;“平遙中國年”古城社火巡演從平遙古城興國寺舊址出發,沿途表演傳統社火節目,展示地方非遺年俗文化;介休張壁古堡“地道中國年”已連續成功舉辦多年并逐漸成為旅游節慶品牌,民俗社火表演、特色演藝節目等將邀請游客一起感受熱熱鬧鬧的地道中國年。
平遙縣岳壁鄉大頭娃娃社火表演。
紅紙剪出盛世韻
每逢農歷新年或傳統節日,游洋就特別忙,找他剪窗花、剪喜慶圖案的人絡繹不絕。為人忠厚的他幾乎有求必應,牛年剪牛,虎年剪虎,蛇年剪蛇,品類繁多,不拘一格;新婚家庭剪花好月圓,早生貴子;有老人的家庭剪壽比南山,松鶴竹梅;有的大如斗方,可裝裱懸掛,有的可捧在手掌心,呼之欲出……
一張紅紙在手,只見他手拿剪刀,飛速旋轉,上下翻飛,不一會兒,抖落碎屑,打開便是一件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流傳最廣的藝術之一,方寸之間、變化無窮,是傳統年節和喜慶時刻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作為省級非遺剪紙傳承人,2024年,游洋正式進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任教,將剪紙技藝帶入課堂,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他介紹說,晉中一帶窗花剪紙內容豐富,品類眾多,有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花卉蟲魚鳥等圖案。乙巳蛇年,蛇形窗花貼上窗戶,福字窗花登堂入室,紅彤彤的顏色,豐富生動的花樣,都撥動著人們的心弦,經過裝裱的剪紙作品,藝術氣息十足,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揮毫潑墨送祝福。
萬福迎春送吉祥
“天征瑞象迎新歲、山舞銀蛇慶早春”“金蛇獻瑞福呈祥、綠柳迎春喜萬家”……1月16日至18日,在左權縣圖書館,多位大小書法愛好者,揮毫潑墨,筆走龍蛇,把對新春的美好祝福融入一副副精美的對聯以及“?!弊种?,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渲染出熱鬧祥和的節日底色。
隨著新春的腳步日益臨近,我市各縣(區、市)紛紛開展走基層送春聯活動,將新年的祝福與溫暖傳遞到千家萬戶,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營造出了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在太谷區寫福送春聯公益活動現場,來自趙鐵山書畫院的書法老師們,寫下蘊含濃濃節日氣氛和美好新春祝福的春聯,一字一句的祝福躍然紙上,一筆一劃的年味融進“?!弊帧?/p>
在壽陽縣,書法愛好者們分赴社區,編撰春聯內容時,跳脫出傳統“福祿壽喜”的既定框架,緊扣時代脈搏,以筆繪福、以文寓情,將家國情懷與時代成就融入筆墨,送進千家萬戶。
此外,市文聯、市書法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萬福迎春”公益活動已舉辦多場,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一行行美好的新春祈愿,把文藝工作者對廣大市民的祝福傳遞到每一個人手中,同時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凝聚起團結進取、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力量。
活動各具特色,傳承永恒不變。我市形式多樣的送春聯活動,不僅為廣大群眾帶來了節日紅紅火火的歡樂,更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介休張壁八大碗。
蒸出年味熱騰勁
“八大碗,上鍋蒸,熱騰騰,鬧哄哄,吃了碗子好過年!”這是流傳在介休張壁古堡的年俗諺語。每當“八大碗”端上桌,便意味著年來了。
張壁八大碗,又叫“合碗子”,有合家團圓共享美食之意,每年臘月廿三小年一過,人們便開始做合碗子。合碗子材料有腐乳肉、小酥肉、酸菜肉、紅燒肉、肘子、糯米丸子、豆腐盒子、雜糧小米,全部是當地食材,有葷有素,美味可口。合碗子做法繁瑣,肉類菜先煮后炸,再裝進碗里碼出形狀。素菜的豆腐盒子也需用油炸,糯米煮熟后捏成丸子,雜糧小米需煮熟撈出再上鍋蒸,直至定形。這些菜做好后放在陰涼處保存,吃的時候拿出來蒸熟蒸透,出鍋時熱氣騰騰,香味撲鼻,讓人口水直流。
古時,張壁是軍堡,男人們外出作戰,家人擔憂,閑時便做好合碗子等待凱旋。每當他們得勝歸來,家人便把合碗子拿出來犒勞將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風俗。過去日子難,人們平素舍不得吃肉,過年時才制作合碗子,時間一長,合碗子便成了過年的專屬菜系。八大碗端上桌,闔家老少圍坐在一起,由長輩將肘子黏連在一起的皮肉分開,再分發到每個人碗中,宴席便開始了。大家吃著合碗子,暢談一年來的收獲以及對來年的憧憬,其樂融融、好不愜意。
游洋老師給學生們示范剪紙技巧。
巧手雕琢俏花燈
一入臘月,焦培斌就忙得腳不沾地,展覽館、工坊、市場各處彩燈布置都緊鑼密鼓?!吧轿鞑薀綦S著晉商崛起,融會了南北特色,別具一格。這些年,彩燈市場需求旺盛,對彩燈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弊鳛樘炔薀舴沁z傳承人,山西晉商彩燈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培斌從事彩燈制作30年了,從祖上傳下這門手藝,他就用心傳承,精心制作。
藝術講究守正創新,在守正傳統之外,更要堅持創新發展。乙巳蛇年,焦培斌在省內首創了3D打印彩燈、十二生肖、山海經中十大神獸、孫悟空等栩栩如生,“傳統彩燈以造型為主,全手動制作,比較質樸可愛,樸拙有質感。而3D打印的彩燈造型復雜逼真,細節豐富生動,活靈活現,市場反響挺好,頗受歡迎?!苯古啾蠼榻B說,傳承發展缺一不可,要想做大做強,必須有不斷創新的思路,要玩出新花樣,適應人們越來越豐富多樣的需求。
晉中是晉商故里,走進晉商大院,紅彤彤的燈籠映襯著房舍庭院,眼前仿佛閃過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景象。其實,在晉商大院房內,絢爛奪目、精美絕倫的彩燈,才是晉商富足的標志。
而這門彩燈技藝在晉中大地上流傳甚廣,在太谷三多堂對面有座晉商彩燈展覽館,進入其中,彩燈璀璨,令人目不暇接?;虼笥姓捎嗟木摭垺⑽蚩?,或小可手握的金魚、小蛇,都令人愛不釋手、駐足不前。流光溢彩的彩燈,是百姓冬日的一股暖陽,是春節夜空頑皮的精靈,是紅火日子點燃的希望,年來了,春到了,讓我們循著燈光,怡然見晉中。
花饃捏就幸?;?/strong>
新春佳節將至,大街小巷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家家戶戶忙著備年貨、貼春聯,而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蒸花饃,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記者深入榆次區迎喜房花饃店,親身體驗了這一傳統技藝的魅力。
蒸花饃是晉中最為重要的年俗之一,小年前后,各家都相繼開始蒸年饃。它不僅是節日里的一道美食,更是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喜迎新年、花開富貴、恭喜發財、相親相愛、步步登高……這么喜慶的花饃,有的像一條魚,有的像一朵玫瑰花,有的好似一個元寶。在迎喜房花饃店,面點房案板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半成品,既有像花瓣盛開一樣的團圓棗花饃,還有造型各異的棗花饃,熱氣騰騰,麥香濃郁。面點師王敏捷告訴記者,在迎喜房工作了半年多,學會了捏花饃的技巧,希望將這一手藝傳承下去。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晉中花饃種類繁多,造型各異。這些花饃不僅色彩艷麗、工藝精湛,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比如,“登高”象征著步步登高、事業興旺;“棗花”則寓意著心靈手巧;“魚”表示年年有余、如魚得水;“花”則有花開富貴、如花似玉之意。
據迎喜房花饃店負責人陳楠介紹,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濃,花饃的銷量比過去增加不少。尤其是像福袋、寶葫蘆這樣具有傳統春節氛圍和吉祥寓意的花饃更是格外受歡迎。蒸花饃這一傳統習俗,不僅讓人們在忙碌的春節前夕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年味,更讓這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造型各異的傳統花饃。
文字:閆曉媛 周俊芳 王志敏 劉佳燁 賴艷梅
攝影:張浩亮 程婧 賴艷梅 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