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大學牌”城校攜手創未來
山西中醫藥大學航拍圖。
在這里,城市與高校雙向奔赴的故事生動演繹,合力培育校地融合“新典范”;
在這里,青年與發展攜手前行的卷軸不斷書寫,奮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在這里,科研與產業貫通轉化的探索持續走深,聚力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
晉中,這片古韻與現代交織的沃土,21所駐地高校、34.6萬名師生在此集聚,科教人才資源集聚度全省獨一無二、全國同類城市少有。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委戰略部署,大力實施“156”戰略舉措,按照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安排部署,深入貫徹落實市委書記常書銘“打好‘大學牌’,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深入推進‘雙融雙創’,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活力晉中、科創晉中”的部署要求,以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為載體,加快推動市校協同創新由“物理融合”轉向“化學反應”,使融合、創新、青年成為代表晉中的三個關鍵詞,讓“晉中是座大學城”成為晉中最鮮明的城市品格。
我市為高校新生送上開學“大禮包”。
氣象萬千
【融合】 —— 校園就是城市 城市就是校園
行至山西中醫藥大學,品嘗健康養生的中藥茶飲,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前往太原理工大學,打卡地標建筑校史館,品味百年老校歲月流轉,漫步疏影步道間細嗅陣陣書香……家住市城區的楊晟宇將“山西大學城之旅”安排得緊湊而充實。他說:“大學城的人文底蘊、校園環境一直深深吸引著我們。駐地高校向社會敞開大門,讓我們沉浸式體驗大學之美。”
在山西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學生為市民送上“爻茶”。
城市和大學是互融共生的發展共同體。我市緊扣市校協同,打破物理空間壁壘、強化人文互動交流,大力推進城校融合,推動21所駐地高校向社會敞開大門,推動校內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藝術館等綜合性場館及公共基礎設施與市民共用共享,走在了全國前列,實現服務公眾良性雙互動、市校協同破圍再聚能。
森林巡查全地形越野車、新型復合可降解保鮮膜、便攜式智能傷口檢測裝置……2024年,山西(晉中) 第一屆大學生科技創新設計比賽決賽成功舉辦,高校青年學子比拼創意、探索科學。同時,我市還舉辦運動會、校友招商推介會等,讓校地交流更加密切。共建大學城文化活動中心、美術館,配建大學生主題街區、大學生活廣場等,生動詮釋“校園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校園”。
我市加強產教融合,支持引導“鏈主”“鏈核”企業與市域高職院校合作,晉中國家農高區現代農業(畜牧)產教聯合體和綜改區晉中開發區紡機液壓產教聯合體,成功獲批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合作建設的“太谷瑪鋼學院”“平遙牛肉學院”“平遙漆藝文化創意學院”“祁縣玻璃器皿學院”,入選全省首批特色產業學院名單,數量全省最多。聘請475名資深教授組成晉中專家咨詢庫,舉辦近千場“博士大講堂”。
“晉中有座大學城”正加快轉向“晉中是座大學城”!
千名大學生走進高企看晉中活動啟動儀式。
【創新】 ——
科技成果轉化“提速” 創新活力澎湃迸發
如何將大學科教人才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
晉中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高校助力、科技賦能,引深“聯盟創新”,筑匯聚動能的“創新之城”。
2024年10月16日,“晉創谷·晉中”正式揭牌,成為我省進入實質性運營的第三家創新驅動平臺。我市高位推進“晉創谷·晉中”建設,發揮高校科創優勢,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大健康和現代農業等領域,引人才、育企業、重創新、促轉化,打造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目前已入駐初創企業43家、科創團隊27個。
環境催化材料省技術創新中心、山西省新型多功能玻璃技術創新中心、山西省復合調味品技術創新中心……市校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共同建設一個個科技創新平臺,合力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市科學技術局局長郭海成說:“我市聚焦重點產業鏈和專業鎮建設,推動高校、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專項行動以來,建成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11個。積極布局建設市級創新平臺,與駐地高校合作共建市級中試基地3家,產業聯盟1個。”
同時,結合駐市高校優勢學科和我市產業基礎,實施了“大起底、大調研、大對接、大轉化、大觀摩”行動,營造市校協同創新發展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我市企業和各高校簽訂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協議239項,涉及合同金額1.28億元。
一個個創新平臺、一項項有力舉措,讓“金點子”落地成“金果子”。像太原理工大學與汾西華益公司合作研發生產的遠程混凝土噴射機,是國內唯一一款可實現千米噴漿的潮式噴漿機,填補了國內噴漿技術遠距離輸送的空白。
科技成果轉化“提速” ,創新活力澎湃迸發,掀起市校協同創新發展新篇章,邁出互促共進新步伐。
山西能源學院招聘會現場。
【青春】 ——
厚植人才沃土 匯聚青年力量
青年與城市,彼此選擇,相互滋養。晉中,以“城”相許,以誠相待,厚植成長沃土,拓展發展空間,將“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3大品牌9項行動32項舉措,全面精準實施“青聚晉中、青創晉中、青享晉中”三大行動,以“青春”之名凝練起具有青年氣質的城市符號。
“我愛晉中,她是一座厚愛青年的城市,是一座與青年共成長、共奮進的城市。晉中在全省率先出臺柔性引才政策、發放新生開學禮包等一系列暖心舉動,更加堅定了我留在晉中發展的信心與決心?!碧瓗煼秾W院學生王嘉慧道出眾多青年選擇晉中、留在晉中、愛上晉中的原因。
我市抓住“聚才、聚智、聚心”三個關鍵,讓“青聚晉中”落地落實,今年組織全市企事業單位為高校近萬名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在市城區規劃建設“青年驛站”。解決“創業、就業、立業”三項關切,讓“青創晉中”有感有為,建成大學生創新生態基地,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21家。做優“健康、文體、安全”三類保障,讓“青享晉中”樂游樂享,出臺青年人才引育政策,全市A級景區向駐市高校師生免首道門票,連續兩年在開學季向15.2萬名高校新生送上開學“大禮包”。
融合著,創新著,奮進著。我市將堅定不移打好“大學牌”,以科教資源集聚優勢賦能創新發展,城校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晉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
激流勇進
凝“新”聚力乘風起
在晉中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晉創谷·晉中”創新驅動平臺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
作為我省第三家進入實質性運營的創新驅動平臺,“晉創谷·晉中”于2024年10月16日正式揭牌。我市以“晉創谷·晉中”為創新發展“強引擎”,依托大學城“一城”及綜改區晉中開發區和晉中國家農高區“雙區”,驅動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大健康、現代農業等領域邁向新高度,在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上取得新成效,全力打造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繪就一幅幅科技創新與產業提質同頻共振的畫卷,展現我市全力打好“大學牌”,將高校人才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的精彩。
為高效推動平臺建設,我市集聚創新要素,圍繞金融支持、政務服務、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服務保障。厚植發展沃土,吸引了大量初創企業、科創團隊和高端人才入駐。截至目前,“晉創谷·晉中”起步區已入駐初創企業43家、科創團隊27個。
中鐿新材料智能制造研究院就是入駐者之一。企業技術人員、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陳洪勝說:“公司是一家高端裝備制造及技術服務企業,在智能焊接技術、復合材料制造技術等方面取得多項國家專利。將借助‘晉創谷·晉中’這個平臺,加強和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p>
引人才、育企業、重創新、促轉化,推動“創新苗”長出“科技果”。深化科技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搭建更加精準和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橋梁,推動更多的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示范應用,結合主導產業規劃,我市與5所駐市高校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深度合作,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依托太原理工大學重點促進煤機、紡機、液壓等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數智化轉型;依托山西醫科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藥科職業學院加快培育醫養康結合的醫藥大健康產業體系;依托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打造產業集聚、功能集成、運營集約、國內一流的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
凝“新”聚力,以“質”致遠。高標準建設“晉創谷·晉中”創新驅動平臺,構建產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游緊密結合的創新聯合體,催生更多契合晉中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成果……晉中,正在將奮力打造全省新質生產力試驗區的“大寫意”變為現實“工筆畫”。
數 讀
晉中有21所駐地高校、34.6萬名師生,科教人才資源聚集度全省唯一、全國同類城市少有。
我市連續兩年在開學季向15.2萬名高校新生送上開學“大禮包”。
建設“晉創谷·晉中”,發揮高??苿搩瀯荩瞬?、育企業、重創新、促轉化,打造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目前已入駐初創企業43家、科創團隊27個。
我市聚焦重點產業鏈和專業鎮建設,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建成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11個;與駐地高校合作共建市級中試基地3家、產業聯盟1個。
我市加強產教融合,支持引導“鏈主”“鏈核”企業與市域高職院校合作,建成2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全省首批特色產業學院4個、數量全省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