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4-12-25
榆社縣,歷史悠久,英賢輩出。炎帝的八世孫榆罔帶著他的部落子民沿太行山麓而來,落腳于漳河的北源(今榆社縣北部琵琶窯一帶),依托充分的水源、廣闊的田地,重建他們的部族邦邑——榆州國。一代又一代繁衍進化,一輩又一輩拓土開疆,生生不息的榆罔子孫們擎起了文明的燈塔,留下了忠勇的火苗。史上被稱為“鐵面小李”的明代監察御史李化龍就是一束閃亮的火光。
李化龍是明代榆社西廂里人,幼年時父母雙亡,無依無靠,寄宿在姨父家,姨父一家對這個無家可歸、聰慧忠厚的孩子照顧有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想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李化龍,就像大多數寒門弟子一樣,“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將老師傳授的詩詞歌賦、諸子百家經典爛熟于心,希望通過科考走上仕途。
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李化龍考中舉人,明崇禎元年(1628年)考中進士,在榆社境內引起了熱烈反響,因為他是西廂村中進士的第一人。十里八村的鄉親對這位天資聰穎、心性堅韌的農家子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紛紛趕來表達祝賀,張家三五文,李家一兩文,從微薄的腰包里掏出那些帶著體溫的銀錢,資助這位志存高遠的年輕人進京,李化龍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精忠報國、撫恤百姓的清官,為父老鄉親爭氣,為山區小縣爭光。”他雙眼飽含熱淚,垂下顫抖的雙手,虔誠地跪倒在生他養他的土地上連連叩首,然后牽著一頭瘦毛驢,背著一個小包袱,義無反顧地走向通往山外的羊腸小道。
然而,他面對的并非坦途,而是一個荊棘叢生的戰場。明思宗朱由檢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得到根本好轉。這位涉世不深的皇帝剛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在朝政中屢屢鑄成大錯,清除了一批閹黨,又重用了一批宦官,使太監們凌駕于地方督撫之上,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農民起義軍烽煙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剛剛抵達京都的李化龍先被授予中書舍人的官職,他繼承了榆社人耿直豁達、無私無畏的秉性,在一次小范圍討論抑制物價飛漲的議事會上,坦誠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他說:“如今兵亂四起、物價飛漲,要想讓百姓度過眼下的困難,朝廷和地方都要盡力出手救援?!崩瞎賳T們問:“你有哪些高招呢?”李化龍不緊不慢地歷數了歷朝歷代在市場出現通脹時朝廷和地方聯手救市的實例,要求朝廷拿出儲存的物資投放市場,盡快平抑物價,讓百姓安然度日。
李化龍的意見得到了老官員們的首肯,形成上奏朝廷的合理化建議,很快得到了明思宗朱由檢的恩準。于是,朝廷和地方官署將庫存物資按地方所需供給流通市場和邊區貿易,流通領域很快活躍起來。李化龍的行事風格也得到人們的肯定,不久晉升為監察御史。
擢升監察御史后的李化龍,盡忠職守,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朝廷辦事,他多次上疏奏事,要求朝廷注重整頓地方官吏,使他們奉公守法、力戒貪腐、為官清廉。他多次利用到地方考核官員、理事巡察的機會,調查官吏履職情況,將發現的少數違法違紀行為向朝廷舉報。有一次,他到直隸某縣巡察,發現百姓不愿意在本地生活,扶老攜幼舉家遷徙外地,有的甚至搬進山區。李化龍十分不解,于是化裝成郎中到農村走訪,發現根源在于課稅很重,百姓因為避稅逃離家鄉。他打算向朝廷稟明此事,同行官員勸他謹慎行事,李化龍說道:“只要對老百姓有利,我動動這個太歲又有何妨?”他找到直隸巡撫奏明此事,很快就為百姓減輕了負擔。久而久之,李化龍便有了“剛直小李”的雅號。
隨著名聲漸大,李化龍被提升為給事中,有了掌侍從規諫、稽查一部之弊誤、駁正制敕違失之權,他深感責任重大,任內多次上奏,以犀利的文筆指陳官場丑惡現象。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君臣互相信任,群臣忌互相牽制,“與天下共心投誠相示”;不能言而無信,“悠忽頓變,此法未效,而又興彼法”;不能每事必經皇帝躬親,更不能抓住臣下的小過失大做文章,養成唯唯諾諾的風氣;不可拒勸諫斥言官,“愿皇上急為轉之”。
明思宗朱由檢看到奏折后,龍顏大怒,下旨將李化龍貶回原籍。李自成起義軍攻進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李化龍聞訊大哭數日。清朝命令官民蓄發改服,李化龍堅決不從,遇難而亡。
李化龍為官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為民謀利、剛正不阿,是后人敬重和學習的榜樣。
本期人文讀本摘選自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編《清風徐來——晉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選粹》,內容有刪減,由董文龍整理,圖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