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片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記憶,每一處文物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晉中,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無數璀璨的文物古跡。隨著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啟動,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本期“文化中國行——文保溯源”欄目,我們與廣大讀者一同品讀平遙文廟、平遙市樓、介休張壁古堡、介休回鑾寺、和順懿濟圣母廟、壽陽普光寺6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魅力!
介休張壁古堡廟宇群
介休張壁古堡
時代:宋至清
批次:第六批
類別:古建筑
張壁古堡位于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一座具有獨特山村景觀和多層次文化特點的古代軍事城堡。
張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筑于黃土丘陵上,順塬勢修建,平面呈不規則形,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堡內地勢南高北低,南、東、北三面環亙,堡墻夯筑。堡墻長1.3千米、厚約3米、高約10米。西堡墻與溝壁基本融為一體,高約數丈。古堡南北向辟門,北門磚石砌筑,內有甕城,南門石砌,兩門間為石頭街(堡內主街),寬約5米,長約300米,沿主街兩側有若干巷道蜿蜒。整個堡寨無一“十”字路口,均為設防性的“丁”形路口。巷與巷不能通達,便于伏擊隱蔽。
堡內現存二郎廟、三真武廟、可汗王廟、呂祖閣等廟宇,南門旁有關帝廟,均為清代所建。堡內還有數十座具有晉中地方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住宅比鄰有序,民居與堡墻有一定距離,民宅大門都開向巷街,所有門窗不對主街,體現了一種防御思想。
最為奇特的是分布于古堡下面的地道,堪稱一絕。地道分為上、中、下三層,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總長約1.3萬米。在上、中層之間,有防敵設卡的隘口、閘口或陷阱,下層有儲糧倉、屯兵洞及馬廄。地道與地面設有通風口,其出口有的通向地面的廟宇,有的通向民宅,或延至村外。
價值闡釋:
張壁古堡是中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是一個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兼具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等。
主要看點:
古堡地處丘陵地帶,呈東西矩長,北部凸出,溝壑險阻,偏僻險要,堪為兵家守備筑壘之地,堡中地下滿布立體三層,攻、防、退、守、藏功能設施齊全的古地道。堡內存有琉璃碑、泥鐵像、雙龍碾、雄雞石等文物,藏鳳橋、窯灣溝、金代古墓遺存、寨子圪瘩夏商文化遺址等景觀,展示了古堡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
平遙文廟欞星門
平遙文廟
時代:金至清
批次:第五批
類別:古建筑
平遙文廟位于平遙縣城云路街北端,主體建筑大成殿是全國現存文廟中保存時代較早的金代建筑之一。
據殿內梁架題記載,文廟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
平遙文廟坐北朝南,總面積37000平方米。現存四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超山書院。東西兩側建有鄉賢祠、時學齋、日新齋、節孝祠、賢侯祠等。整體布局保留了元明時期的文廟規制?,F存建筑僅大成殿為金代遺構,其余皆為明、清建筑。
大成殿為主體建筑,基高1米,前有月臺,周圍施以石欄板,殿身面闊、進深均五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梁架分草栿和明栿兩種。梁架結構為十架椽屋,前后槽用搭牽乳栿連接。內柱之間以復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駝峰等層層支疊,梁枋斷面高寬之比大多為三比二。檐下斗栱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栱偷心造,批竹式昂,螞蚱形耍頭。前檐明、次間用隔扇門。大成殿建筑形制承襲了宋代建筑的風格,金代建筑特點顯著。廟內現存明清維修碑碣25通。
價值闡釋: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里,文廟為振興文教、養育人才之所,廟區左右“東學”“西學”之設,古已有之,一以貫之。
清道光年間建立在明倫堂背后的“超山書院”,在平遙古代教育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舊時每逢“春秋上丁”(每年二、八月上旬的丁日),總會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孔儀式,相沿成俗。
平遙文廟記述著華夏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展示著古老的建筑文化和卓越的儒學文化。
介休回鑾寺山門和照壁
介休回鑾寺
時代:元至清
批次:第六批
類別:古建筑
回鑾寺位于介休市綿山腳下的興地村,是一處皇帝賜號的佛教寺院。
據碑載,原寺位于砦谷之間,唐僖宗中和年間遭兵燹,惠公禪師徒重建,遂赴長安請額,賜號廻鑾。金天會、大定年間及元至大元年(1308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一年(1702年)修葺?,F大殿明間脊枋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年)歲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子丁未時重建”的題記。廊下有明清碑數十通,記載了明嘉靖、清康熙、清乾隆時的修葺情況。
回鑾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閣,兩側有土地祠、關帝廟、財神廟、羅漢堂、明王殿、地藏殿、東西配殿?,F存大雄寶殿、天王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皆為明、清建筑。
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單檐懸山頂,黃綠琉璃脊飾吻獸。梁架為四椽栿對前后搭牽通檐用四柱,平面采用移柱、減柱造。斗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耍頭螞蚱形,門窗為板門直欞窗。
價值闡釋:
回鑾寺是宋元時期古建筑藝術的寶庫,寺內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天王殿、過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現存建筑,較好地保存了宋元明清以來各代建筑的原始營造實例,堪稱古建筑藝術的珍貴載體,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回鑾寺與綿山佛教文化息息相關,寺內元代建筑手法古樸,主體構架保存了元代建筑特征,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歷史載體。
平遙市樓
平遙市樓
時代:清
批次:第七批
類別:古建筑
平遙市樓位于平遙縣城南大街中部。
據碑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宣統三年(1911年)均有補茸。
市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5平方米,平面呈方形,為三重檐歇山頂木構樓閣,通高18.5米,屋頂孔雀藍、黃、綠三色琉璃瓦覆蓋。
價值闡釋:
市樓為昔日平遙古城的中心,日有“朝”“午”“夕”三市,由此得名。市樓東南腳下有水井一眼,世傳“井內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為古城內唯一的樓閣式高層建筑,風格別具特色,是研究平遙城市發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實物。
主要看點:
平遙市樓橫跨南大街,下為通道,東西連接民宅,市樓東南側有磚階木梯可登上第二層樓面。登樓遠望,城垣四圍青山隱隱,清代詩人趙謙得登樓云:“攬山秀于東南,挹清流于西東;仰觀煙云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多年來,文物保護工作者恪盡職守,全力守護著這一古城內最高建筑。
壽陽普光寺外景
壽陽普光寺
時代:宋至清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筑
普光寺位于壽陽縣西洛鎮白道村,現存正殿為宋代遺構。
普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51.9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僅存正殿,兩側為東西廂房、配殿、耳房。除正殿外,其余皆為明、清建筑。
主體建筑正殿建在1.3米的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平面近方形,進深大于面寬,此構制在現存宋代建筑中尚屬罕見。殿內梁架四椽栿對前后搭牽用四柱,前檐斗栱四鋪作單下昂,柱頭卷剎顯著,大斗之下施有皿板,疑襲唐、五代建筑風格。前檐當心間施板門,次間為直欞窗。
價值闡釋:
殿內東、西、北山墻繪明代工筆重彩壁畫80平方米。原壁畫共分三層,外層為清代繪制,中層為明代所繪,內一層時代不詳。正殿在結構形制和用材規范上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點,殿內壁畫也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懿濟圣母廟西禪院
和順懿濟圣母廟
時代:元、明、清
批次:第六批
類別:古建筑
懿濟圣母廟位于和順縣平松鄉合山村北100米處,是一組依山而建、殿臺迭層高升、正殿為元代建筑的古廟宇。
據碑記載,該廟始建于宋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被焚,元元統二年(1334年)重建,元至元五年(1339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均有修葺。
懿濟圣母廟坐北朝南,由圣母廟和顯澤侯神祠組成。圣母廟分上下兩院,除上院圣母殿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為明、清建筑。中軸線建有牌坊、山門、戲臺、獻殿和圣母殿,東西兩側為鐘鼓樓、配殿及垛殿。
主體建筑圣母殿,磚砌臺基,平面方形,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梁架為六椽栿對后乳栿用三柱,栿尾搭在內槽鋪作之上,斗栱四鋪作單下昂。
顯澤侯神祠俗稱大王廟,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二門、大王殿,兩側為配殿及廂房。大王殿為明代早期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廟內現存元、明、清、民國重修碑8通。
本版制圖:史翔鳳
本版文字由晉中市博物館提供,圖片由通訊員韓銳提供。